一、两型社会与绿色物流的内在联系
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主题的两型社会建设是要求社会经济通过采用新技术、创新管理方法,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降低资源的消耗,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两型”社会的建设,对武汉城市圈区域内所有的企业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面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绿色物流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减少资源消耗,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绿色物流是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其与传统物流相比较,绿色物流除了要追求其经济上的利益之外,还要追求一些社会经济效益,比如说:从保护环境和节约成本中体现资源节约型社会这一社会效益;而传统物流就没有考虑到社会效益这一点,只是单纯的为了追求企业的盈利,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及市场的需求等。从图1中可以看出,对于绿色物流的定义不能仅仅是局限于绿色销售,其视角应扩大到生产物流和供应物流方面。绿色物流是从自然界开始,最终又回到自然界的一种资源可循环利用的物流系统。
武汉城市圈绿色物流的建设是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城市物资流动,特别是货物运输进行统筹协调,解决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物流公害,实现物流活动的整体优化。武汉城市圈已成为中部崛起的一个要塞,建立一个高效的绿色物流体系已成为加速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武汉城市圈物流发展现状
(一)物流基础设施现状
物流基础设施是物流活动的基础,它主要由物流存储节点和物流线路构成。近年来,湖北省内铁路、公路、民航、港口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也保持增长趋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码头泊位数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1.公路建设。2009年,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283公里,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2位,连接湖北省经济大三角、武汉城市圈及周边省会城市的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1]。
2.站场建设。2009年全省站场建设完成投资5.28亿元(其中:客货运站场项目4.44亿元,农村客运站点项目0.84亿元),为年度目标的92.63%。从项目完成情况看,已建成十堰高速客运站、咸安客运中心站、武汉高桥货运站一期、当阳货运站、云梦货运站、枣阳货运站、武汉杨春湖客运换乘中心、蔡甸货运站、武汉新荣村客运站、宣恩客运中心站、五峰货运站、蕲春客运中心站,建成农村五级站97个、候车亭1600个、招呼站2500个,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94%[2]。
3.港航建设。2009年,全省港航建设完成投资19.21亿元,其中:航电枢纽项目3.92亿元,航道项目1.3亿元,港口项目14亿元。截至2009年底,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8452公里(含长江),其中三级以上航道1105公里,四级航道665公里,五级航道1047公里,六级航道1828公里,七级航道1291公里,等外航道2515公里。等级航道占内河航道总里程比重为70.2%[3]。
2009年是湖北交通“改革攻坚年”,也是实现湖北省“十一五”交通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年。湖北省全年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431.43亿元,为年度目标(350亿元)的123.26%,其中:公路重点工程完成投资245.34亿元,为年初计划目标(216.3亿元)的113.43%;公路面上工程完成投资161.59亿元,为年初计划目标(110亿元)的146.90%;站场建设完成投资5.28亿元,为年初计划目标(5.7亿元)的92.63%;港航建设完成投资19.21亿元,为年初计划目标(18亿元)的106.71%。
(二)物流市场需求
武汉城市圈物流需求近年来稳步增长,2009年,武汉城市圈物流业在“十一五”期间持续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城市圈经济总量总额达8000.4亿元,同比增长24.8%(按现价计算,下同)。GDP总量与物流总额相比的物流需求系数为0.12,即每单位GDP产出需要0.12个单位的物流总额来支持。2010年,武汉城市圈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到960.05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2.2%,占GDP的比重为11.1%,物流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10年武汉物流业17%的速度增长,尤其国务院颁布了《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后,武汉城市圈物流业更是迎来发展的大好时机。
(三)物流企业分布现状
武汉城市圈现代物流业起步较晚,各市发展水平不一。目前武汉城市圈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物流企业已达数百家,其中武汉市注册资本1000万以上的物流企业达40余家。截至2010年12月,武汉市拥有各类运输与货运代理公司2000余家,其中专业物流企业约300余家,占城市圈物流企业比重82%,孝感和黄冈各类运输与货运代理公司近200家,其中专业物流企业10余家,在城市圈物流企业中占比均为4%,城市圈中其余城市的物流企业接近10家,占比均小于4%(图2所示)。图2表明,城市圈中的物流业发展程度不一,武汉市在城市圈中发展较为快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城市圈中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正在稳步提高,物流服务的功能也在不断丰富,已初步形成以原有商贸、交通、仓储企业为主,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业务,积极向现代物流发展的态势。
三、武汉城市圈绿色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绿色GDP较低
产业集群,就是同类的或者相关的产业单元,由于经济效益和市场绩效的引导,自发地向一定范围的空间集中,形成一个稳定、持续、有序的生态组织。通过考察武汉城市圈经济结构可以发现,圈内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城市圈三大产业比例为16.45:74.05:69.51,由此看出,城市圈中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转变,开始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变。但是这种转变也是有局限性的,由于在城市圈中,每个城市的经济水平不一样,且各个城市的GDP总量与城市圈的平均GDP也相差较大。从城市圈的人均GDP来看,武汉市的人均GDP与其他八个城市的人均GDP差距是很大的,相差最大的是武汉市的人均GDP是其他城市的24倍,而最小的差距也有6倍之多。而圈内各个城市之间的差距也是非常大的,其发展水平均处在不同的阶段(详见表1)。
但是,武汉城市圈产业的经济效益(如税收)和社会效益(如城市居民就业率)相对来说还是较低的,尤其是在生态资源和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还有所欠缺,其资源消耗和环境损耗比较严重。在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中,资源消耗型产业和环境污染密集型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较大。2006年武汉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中,环境污染密集型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为32.3%,高于哈尔滨(16.0%)、青岛(18%)、沈阳(18.6%)、北京(23.7%)、杭州(26%)、上海(26.4%)、重庆(26.7%)、广州(27.4%)等城市。在2007年的圈内5557.24亿元GDP中,“黑色GDP”所占的比例比较高、而“绿色GDP”所占的比重很低[4]。
总之,武汉城市圈在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不集中,产业质量较低,导致了物流系统运行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绿色因素,在这些物流过程中非绿色因素的作用下,武汉城市圈普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这些非绿色因素亟待解决。
表1 2010年武汉城市圈主要经济指标
指标 |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 第一产业 (亿元) | 第二产业 (亿元) | 第三产业 (亿元)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元) |
合计 | 8000.4 | 822.5 | 3702.6 | 3475.3 | 26698.2 |
武汉市 | 4620.2 | 149.1 | 2142.1 | 2329.0 | 51136.5 |
黄石市 | 571.6 | 45.3 | 314.1 | 212.2 | 23579.9 |
鄂州市 | 323.7 | 44.0 | 179.2 | 100.5 | 31308.1 |
孝感市 | 672.9 | 145.2 | 292.2 | 235.5 | 14378.2 |
黄冈市 | 730.2 | 215.4 | 273.5 | 241.3 | 10929.8 |
咸宁市 | 418.5 | 87.0 | 179.2 | 152.2 | 16643.7 |
仙桃市 | 242.6 | 47.5 | 115.6 | 79.5 | 18758.7 |
潜江市 | 234.0 | 41.2 | 121.1 | 71.7 | 24979.7 |
天门市 | 186.9 | 48.0 | 85.6 | 53.3 | 13652.9 |
(二)物流企业规模小、分布不均
武汉城市圈物流企业总体而言,仍处于小、弱、散的局面,总体服务水平不高。截至2010年底,城市圈中2000余家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中,资产不足100万的企业占半成以上,资产5,000万元以上的仅70余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万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重不足6成,5,000万元以上的仅60余家。物流企业“小、弱、散”导致综合服务能力不强,制约了工商企业对高效能、专业化、网络化物流服务的需求,成为阻碍当前物流产业和绿色物流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5]。
(三)信息化程度落后,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
现代化物流关键是依赖于网络和信息,拥有网络和信息平台做后盾,物流企业才能从传统的物流系统中脱颖而出。武汉城市圈虽然占有地理优势,物流供给资源比较丰富,但是缺乏过硬的网络化和信息化技术。在武汉城市圈各物流企业中,拥有综合信息平台(包括筹建和正在调试中的)企业很少,所占比例连四分之一都不到;而采用现代物流技术(采用射频技术、条码识别技术来处理物流信息)的企业则更少。城市圈中的物流企业大概有13.4%仍然采取人工作业,主要是一些民营的运输公司;约有80.5%的物流企业运用EDI系统、条码技术和BOS系统等一些初级的信息技术,主要是国内一些初具规模的物流企业;此外,约有6.1%的物流企业除了使用常规的信息技术外,还运用比较高端的信息技术,例如:GIS、GPS、RFID和ASS等信息技术,由于成本较高,主要是跨国物流公司和本国少数第三方物流企业(详见图3)[6]。
信息化程度不高,并不是导致管理水平低下的唯一根源。统计表明,武汉城市圈物流企业大多还没有通过ISO9000、物流3A等认证,物流管理还处于粗放式经营管理阶段。更重要的原因是武汉城市圈物流企业中缺乏专业人才,管理水平较低。大多数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还只是停留在传统交通运输企业的水平。目前,武汉城市圈中从事物流行业的本科及以上的人才占物流从业人员总数的9%,专科以下的物流人员占物流总人数的68%(详见图4)。高素质人员缺少,很难适应现代绿色物流发展的需要。

(四)逆向物流的发展有待提高
逆向物流的发展受阻主要是由于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
1.资源回收率低。2007年武汉城市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802亿元,占全省的61.8%;海关进出口总额124.4亿美元,占全省的8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56.7亿元,占全省的63.5%[7],从这些指标可以看出我们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许多方面存在不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74.78%,低于全省4.1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4.14%,低于全省0.8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为3.99%,低于全省0.1个百分点。许多可以再次利用的资源被废弃,导致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
2.废品回收的数量和种类不稳定。目前主要还是由个人来承担城市圈内废弃物回收的任务,因此回收方式和品种上存在很多缺陷,出于经济利益考虑,许多个人只愿意回收经济回报率高的废品,导致很大一部分回收效益低,但是污染大的废品无法回收,影响了废品回收的数量和种类。
3.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企业的管理层对逆向物流还没有清醒的认识,因此也不愿投入多余的人力物力,使企业内部小型逆向物流的实现存在障碍,并影响与外部企业之间以及和社会之间的逆向物流体系的循环。调查显示,认为由于管理层对逆向物流不够重视,导致实施存在困难的人数占到全部参加调查人数的40%,可见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4.实施成本相对较高。起源地分散成为有效运作逆向物流的最大困难,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逆向物流的需求要远远小于正向物流。这样就使得逆向物流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且回收物的价值低廉,收益比较小,再加之由于逆向物流运作模式比较薄弱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一旦产品包装破损,识别产品的标识就难以辨认,这就加大了分类和送货的难度,相应增加了仓储、运输和处理成本,间接增加了实施逆向物流成本。
5.搜集信息存在困难。作为企业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品、副产品,搜集起来相对容易,但过期产品、已经流通到销售部门或用户不再使用的产品,这时候产品的信息搜集起来就相当困难,使逆向物流运作艰难。
四、武汉城市圈绿色物流的发展对策
(一)政府规划引导,推进绿色物流的发展
1.建立完善的政策引导体系
物流业的发展从侧面反映了该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为该区域物流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武汉城市圈绿色物流要实现一体化,必须以武汉城市圈经济的一体化为基础。为此,政府需从四方面建立完善的政策引导体系。
第一,制定相关政策,合理规划武汉城市圈内的产业结构,促进物流产业结构升级,引导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合理分布,共同发展,优化物流产业结构。
第二,城市圈的物流企业空间布局应以武汉市的空间布局为基础,制定相应的符合实情的土地使用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以此来吸引物流企业进入城市圈中相应的物流园区,以期得到共同发展,扩大企业规模。
第三,促进各物流企业的互动,帮助中小型企业与大型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首先,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来保障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比如说通过立法来强制规定大型物流企业在其相应的物流项目中,招标方必须有一定比例的中小型企业,且必须有一定比例的业务外包给中小型企业。其次,政府还可以给中小型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或者是其他方面的担保来促进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使其规模得以扩大。
第四,在建立和完善物流绿色的政策和理论方面,制定物流系统对环境的最低损害、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政策,提高绿色物流管理水平。政府对物流系统的管制集中体现在污染源管制、交通量管制和交通流量管制等三个方面。污染源管制主要是制定相应的环境法规,对废气排放量及车种进行管制,促进使用符合限制条件的车辆及低公害车辆。交通量管制主要是对运输合理化进行指导,促进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并加强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等。交通流量的管制主要是建设环状道路,促进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加强交通管理系统的现代化建设等。
2.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011年湖北省将续建“十一路两桥”1045公里,力争建成7条高速公路559公里,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278公里;建成武神、仙洪、赤壁等三大生态科技环保示范路;新开工13条778公里高速公路;新增通村沥青水泥路12000公里。2010年,湖北省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20.5亿元,投资规模居全国第四、中部六省第一;新建高速公路348公里,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719公里;由全国第8位上升到第7位。2011年湖北省以仙洪试验区为重点的新农村交通建设,改善了农村交通运输环境。虽然武汉城市圈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已得到逐步的改善,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现代绿色物流业的发展需要。为此,要以城市圈产业结构一体化为基础,结合城市圈成员的产业特色、区位优势,逐步完善公路、铁路、航运和空运等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
3.建立绿色物流标准规范
绿色物流发展到现阶段,没有统一既定的标准,致使武汉城市圈绿色物流的发展缺乏可借鉴的行业标准,大多数物流企业既没有绿色物流所要求且规范的管理和服务标准,也没有绿色物流所需要的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政府需从运输、仓储、包装、废弃物物流、信息收集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制定绿色物流标准规范,引导物流企业向绿色物流发展。要形成绿色物流体系的标准化,必须抓住以下两点:第一,要注意物流系统内部各环节之间的协调配合、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配合关系;物流系统内部各环节包括物品的包装、配送、装卸等,必须在这些环节中确定一个基点,以此来确定相应的物流设施标准,进而确定物流系统内部各环节以及与其他系统的配合。第二,制定各环节的能源消耗指标、污染源的排放指标等。建立绿色物流标准规范,有利于提高现代物流的能力和水平,推进绿色物流业的发展。
(二)推进现代化绿色物流企业建设
1.培养绿色物流企业的发展
在对物流企业进行科学考评的基础上,选择具备潜力或实力的物流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促进武汉城市圈内物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资金支持、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扶持重点物流企业的发展。政府作为支撑部门,筹建绿色物流企业发展智囊团,对其发展战略进行指导和规划。
2.采用绿色物流技术
绿色物流是以现代物流技术为支撑的一种物流方法,也有专家将其称为是第四次物流技术革命。绿色物流的特点就是物流领域内引入 “绿色”的概念,将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等概念都引入到物流技术之中,在提高物流效率的同时,避免污染环境,并变废为宝,达到物流技术的良性循环。绿色物流技术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环保技术及各种信息通讯技术,此外,绿色物流技术还将安全防卫技术,监控技术,保鲜技术,各种垃圾处理和废物利用技术,各项物流功能的专用技术,质量管理和流程再造等融入进来。绿色物流技术已经成为物流业的发展趋势,物流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绿色物流带来的机遇,只有结合各企业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才能让企业在国际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3.提升废弃物物流管理
绿色物流不仅是一种新型的物流模式,还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在传统物流技术的基础上融入了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节约的概念,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类生存的法则。采用绿色物流技术,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还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收益。逆向物流是对废弃物物流的一种物流技术,它是物流领域里的一种新技术。逆向物流不仅提倡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还提出了对资源的再利用观念,比如对回收资源的翻新、再造、再利用等。逆向物流技术体现了对资源节约、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与绿色物流技术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逆向物流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绿色物流技术的推进。对于一个物流企业,它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自身的物流效益,还要从全局的角度来建设整个物流体系,着眼于绿色物流,确实做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企业的发展才能稳步持续。
(三)人才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学技术的掌握者。因此,武汉城市圈要进一步改革用人政策。第一,加快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企业,急需要大量各层次的专业人才,武汉城市圈要充分利用武汉市内丰富的教育资源,遵循绿色物流发展的趋势,培养各层次的物流人才。第二,物流人才的引进,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物流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为人才引进创造有利条件。第三,企业要完善用人机制,确保留人、用人的政策落实到位,坚持尊重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营造良好的用人留人环境;同时人才评价、待遇、服务的机制要到位,坚持用事业留人、文化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以确保武汉城市圈能得到所需的物流人才。
总之,要使武汉城市圈绿色物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加强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武汉城市圈各市解放思想是必要条件,政府和市场结合宏观调控共同推进绿色物流发展是有力保障,以武汉为龙头,循序渐进的发展。政府、企业、人才是推进武汉城市圈绿色物流进程的“三驾马车”,仅靠任何一方的努力都远远不够,必须充分发挥三者在绿色物流中的作用,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
(注:武汉城市圈绿色物流系统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所调查和掌握的资料极其有限。武汉城市圈绿色物流系统的建设、量化武汉城市圈绿色物流系统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细化。)
本项目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WTO与湖北发展研究中心资助完成
作者简介:杜 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博士,WTO与湖北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1] 详见湖北统计局网站,http://www.hbjt.gov.cn/jsp/zwgk/browser/content.jsp?id=600
[2]详见武汉交通政务网,http://www.whjt.gov.cn/2008-3/2008318115229.shtml
3林志慧厅长在2010年全省交通基础设施推进会暨“双创双优杯”竞赛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提纲
[4]杨艳林.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产业发展的战测思考[J].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5期
[5]湖北省统计局:《武汉市物流业企稳回升 发展步伐有所加快》http://www.cctax.com.cn/a/tongji/20100603/6829.html
[6]汪灏. 武汉城市圈物流业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2期
[7]曹娟. 谈武汉城市圈逆向物流系统的构建[J].商业时代,2009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