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产业结构升级与环境质量的耦合研究

时间:2012-05-03浏览:1816

  一、产业结构优化与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
  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不同的产业结构对自然资源质和量的利用是不同的,从而对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近两个世纪以来,污染一直被看作工业化不可避免的伴随现象。吴英娜(2008)以主要的发达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日本为样本,根据三次技术革命导致的产业结构变革,从经济史和环境史的角度对样本国家工业化的历程和环境质量的演变过程的历史考察,总结出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的各阶段与环境质量演变过程的各阶段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见表1)。
  产业结构变化阶段和环境质量变化阶段之间的时间轴联系和规律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变化推动着环境质量的变化,在前工业化时期,环境质量属于和谐期,基本上没有什么明显的污染状况。随着工业化的开始,环境质量也开始发生恶化;污染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严重,特别是重化工业化的实施和完成,使环境质量也达到最差阶段,污染泛滥。但随着工业化的完成,产业结构的优化,环境质量也随之好转,污染状况得到控制与改善。由于环境自净能力的存在,这一对应关系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环境质量的恶化是工业化的伴生物,工业化的阶段是环境质量状况的一个风向标。对于建立综合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而言,环境成本是工业化的必要代价,“先污染,后治理”是工业化过程中一条难以规避的现实轨迹。
表1  产业结构优化与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
环境质量演变
产业结构特点
环境质量特点
技术特点
城市化进程
和谐期
前工业化时期,主导产业为农业
环境质量好,基本没有大的污染事件发生
技术革新不明显,燃料以木材等生物能源为主,逐步开始向烟煤转化
城市人口和区域都非常有限(通常有城墙限制城市空间)
污染发生期
工业化初期至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主导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采矿和黑色冶金等,出现工厂制
环境污染具有初发性、有限性和局部性特点,由于工业部门还比较有限,能源种类也比较集中(以煤为主),所以污染源相对较少,主要来自烟煤燃烧、冶炼和化学工业对大气和河流的污染,污染范围不广,基本上没有环保措施
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机成为主要动力机,纺织机械不断创新和推广,机器制造业长期里是以手工劳动为主,且大多数机器是木质的
主要工业国家开始了遍及全国的城市化,甚至出现百万人口的城市(如伦敦)
污染发展期
工业化中期,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基础型重化工业化向高加工型重化工业化转变,以电力、汽车、化工、钢铁等为主导产业,垄断资本发展
污染程度和范围较之前一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烟煤燃烧和石化工业导致的大气污染,由此酿成多起严重的燃煤和光化学大气污染公害事件,河流污染也开始引起重视,开始出现环境政策
第二次技术革命,火力发电和化学工业发展,石油燃料比重大幅提高,对能源、原材料再加工提高其利用率,机械工业开始大发展
出现大都市化,住宅向郊外扩展,破坏了农村的自然环境
污染泛滥期
工业化中期(第二阶段),高加工型重化工业化,以汽车、石油、钢铁和耐用消费品等为主导产业,生产日趋集中
环境污染的大爆发,在时间和空间上影响深远的大气、水体和固体废弃物造成的公害事件频发,结构性污染突出,末期环境政策开始受到关注
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普及生产对有关机器设备的大量需求,机械工业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大都市圈随高速铁路及高速公路逐步扩展,进而发展为特大都市或大都市地带
环境治理改善期
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时期,工业发展趋向技术集约化,产业结构开始服务化或软化,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传统环境污染类型得到控制和改善,高新产业和服务业带来新的污染源,各项环保措施出台,设置专门环保机构
发生了以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技术等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在这个新技术基础上形成的高技术产业群,进一步提高了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率
资料来源:吴英娜,《工业化与环境演变》,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年。
 
  二、产业结构与环境要素的耦合机理
  (一)产业结构影响环境质量的机理
  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的演进,而不同的产业结构对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资源利用的质和量是不同的,从而对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总的来说,如图1所示,产业结构以生产和消费为途径、在资本积累的支撑、技术进步的推动以及国际贸易的促进这三方面的综合作用下,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

  1.影响机理之一:产业结构作用环境质量的途径--生产与消费
  产业结构通过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直接影响环境质量,产业结构决定了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资源结构,未被完全利用的资源成为废弃物从生产过程中排出;产业结构也体现为满足一定需求结构的供给,满足需求的消费过程中未被完全利用的产品也作为废弃物排出。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在环境中累积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污染。总的来说,产业结构的变化,通过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数量和性质的变化,影响污染的强度和结构,从而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
  消费方面与此类似,第一产业产品生产的产业链比较短,所以其物质构成与环境资源本身性质比较接近,这类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中污染物的比例比较低,对环境的危害也就比较小;工业产品的生产加工环节多,产业链较长,所以进入消费过程的产品的物质构成要比前者复杂得多,对环境的危害较大。
  2.影响机理之二:环境质量变化的源头——资本积累
  资本供应的充裕程度、总量规模、增长速度、价格水平,直接影响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资本积累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发展重工业;资本越短缺,资本价格越昂贵,越是妨碍重工业、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的发展。资本积累对环境质量影响的源头作用通过产业结构影响环境质量的两个途径同时进行。
  在资本积累所产生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和集中的同时,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也发生量和质的变化,导致环境质量随着产业结构演进逐步恶化。主要体现在产业资本、垄断资本和高度积累型资本的形成,他们通过固定资本的集中积累来提高生产量、节约成本、提高利润,这些资本结构对应的产业结构的特征往往是重工业产业结构,尤其集中在冶金业、机器制造业、运输工具制造业和化学工业,形成一种资源浪费型和环境破坏型的产业结构,这样的产业结构对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伴随着垄断资本大量集中于重化学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世界各国产生了很多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因此,城市化积累的污染而产生的环境质量的恶化就成为一种长期存在的现象。
  3.影响机理之三:环境质量变化的推动力——技术进步
  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环境质量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每个重要阶段的来临都是以技术变革为契机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了工业革命,使工业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其结果是环境污染发生;第二次科技革命将工业化推向高潮,巩固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其结果是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和环境污染的泛滥;第三次科技革命将第三产业推向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历史舞台,随着工业地位的衰落,环境质量随之得到改善。所以说,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或者说工业化过程,与环境质量变化的对应关系是由科技发展推动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是通过生产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这条途径实现的。
  4.影响机理之四:环境质量变化的加速器——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对环境质量变化的加速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
  国际贸易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提速资本积累,影响生产过程:一是通过出口扩大对本国优势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优势产品生产规模,提高其效率;二是扩大资本品的进口,从而提高资源向资本品的转换率。国际贸易主要以第一种方式——优势产业扩张——来加速资本积累,使这类产业环境污染的规模效应扩大。
  在国际贸易加速资本积累和环境负效应积累的同时,也会加速工业化进程,所以对于发展中国家,从环境污染发展到泛滥的时间跨度会缩短,但是却不能肯定从环境污染的泛滥期到环境质量的好转时间跨度也会缩短,因为环境受到加速污染的治理和恢复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更长(当然环境治理的技术进步会加速这一过程),有些环境的破坏是无法治理的。
   (二)环境要素对产业结构的约束机制
  社会、经济、环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体现在产业层面表现为环境与产业结构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产业结构对环境质量会产生长远、深刻的影响,而环境要素也会制约产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图2)。

  1.约束机制之一:产业结构形成的发生器——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发展的过程,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源,是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产业结构作为联系人类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间的重要纽带,发挥着“资源适配器”的功效,即产业结构的众多因素中(需求结构、贸易结构等),自然资源结构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现存产业结构中的三大产业对自然资源需求的依赖表现在:第一产业高度依赖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第二产业则高度依赖于矿产、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且消耗量巨大;第三产业例如交通、运输等虽然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较小,但仍会受其束缚。因此,历史上各地区的产业结构都会受到当地自然资源水平的约束,例如土地资源丰富且气候适宜的地区,农业往往在产业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譬如美国、巴西和澳大利亚;劳动力丰富的国家成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栖息地,譬如中国和印度;石油储备丰富的国家譬如伊朗和伊拉克等,则形成了以石油开采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需要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适应,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条件,而当地资源和环境条件也往往是产业及其企业、产品的比较优势所在,只有适宜地域生态环境特点,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优势的产业结构才具有较强的生存力、拓展力和竞争力。
  2.约束机制之二:产业结构变化的抑制剂——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指在保证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大气、水、土地等自然资源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值,就环境污染而言,若污染物存在的数量超过最大容纳量,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自然环境也日益被污染,并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增长。产业活动作为经济活动的载体,在利用资源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制约,使得人类不断改进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
  3.约束机制之三:产业结构优化的调节剂——环境政策
  环境政策是一个国家保护环境的大政方针,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环境管理。环境政策包含两个层次,方针政策层次和环境法律层次。环境方针政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机理是行为激励,通过经济手段,借助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外部不经济的环境费用内部化,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原有的经济产业模式,迫使其进行技术创新,纠正其破坏环境的行为。环境方针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税收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例如我国在所得税优惠中就规定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可以在五年内减免和免征所得税,对一些高污染的行业征收污染税等,引导产业结构向循环、生态产业的转变。1999年发布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中规定,科研机构与高校转让技术免征营业税,体现了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在财政政策方面,国家对产业系统中的重大产业或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包括一些关乎生态产业生存、盈利性不高的基础产业,例如热电联供、管道铺设和维护等产业。并对一些重点基础性项目如清洁能源生产等前期投资巨大的项目进行财政补贴。金融政策则包括对相关环保产业的软贷款、贴息贷款、优惠贷款、商业贷款和环境贷款等。环境保护法、排污收费暂行规定等直接限制经济主体的行为,引导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有利于产业结构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湖北省产业结构与环境质量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和指标的选择
  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废水废气的排放、石油煤炭等能源的消耗、绿化水平、资源储备量和环保方面的投资等。考虑到各因素中主次关系及其相互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了便于研究,本课题选取人均能源消耗(x1)和人均废水排放(x2)作为衡量环境质量的指标。能源消耗与空气质量有紧密联系,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能源消耗越大,空气质量越差。因此,人均能源消耗越大或人均废水排放越大,则代表环境质量越差。产业结构的指标选择也有很多种,大多数文献采用了分一、二、三次产业的方法衡量产业结构,本文则根据研究目标选取了湖北省若干个污染密集型产业产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作为产业结构指标(y),该比例越大代表产业结构越不环保。
  关于污染密集型产业的选择,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有相关研究,近期国内学者李斌和郭庆(2010)为了研究山东省污染密集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策,根据山东省自身情况确定了20种污染密集型产业:橡胶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医药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塑料制品业,皮革、皮毛、羽绒及其制品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江珂(2011)研究中国环境规制对FDI行业份额的影响,选取了19种污染密集型行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塑料制品业,橡胶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炼焦及核燃料加工,造纸及纸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我们在借鉴前人文献的基础上选取了湖北省17种行业作为污染密集型行业,它们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及供应业。
  (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湖北省统计年鉴2003-2011年间的数据得到2002年至2010年之间人口数量、能源消耗总量、废水排放总量、GDP及以上选取行业的产值。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出9年间湖北省的人均能源消耗量(吨标煤/人)、人均废水排放量(吨/人)和污染密集型行业占比(见表2)。这三项指标均随时间变化大体呈上升趋势(见图2-5)。其中人均能源消耗在2002年至2005年间上升迅速,2006年开始增速放缓;人均废水排放量呈波浪上升,2003年和2006年分别出现下降,但2007年以后至2010年增长较大;污染密集型行业占比增长比较稳定,没有大的起伏。
表2 湖北省2002-2010年人均能源消耗、人均废水排放及污染密集型行业比重
年份
人均能源消耗
(吨标煤/人)
人均废水排放
(吨/人)
污染密集型行业占全省GDP的比重
2002
0.958
38.866
0.447
2003
0.987
38.426
0.464
2004
1.185
38.763
0.515
2005
1.522
39.666
0.542
2006
1.625
39.692
0.563
2007
1.619
40.431
0.595
2008
1.609
42.363
0.685
2009
1.679
43.269
0.688
2010
1.831
43.839
0.762
 

  (三)模型的建立
  我们计算的人均能源消耗和人均废水排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环境质量的变化状况,这两个指标均与密集型行业的占比呈递增趋势,于是不妨假设环境质量变化与产业结构中污染密集型产业比重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从而建立模型y=c+c1x1+c2x2+e研究两者的关系。其中x1表示人均能源消耗量,x2表示人均废水排放量,y表示密集型行业的比重,即产业结构。将本章第二节中计算得出的数据代入模型中进行回归分析。通过Eviews软件分析得出回归方程为(括号中为对应的t值):
   y=0.101x1+0.038x2+1.119
  (2.638)(6.439)(-5.595)
  该估计方程的决定系数(R2)为0.973,说明变量的解释效果很好,整体方程的F值为108.856,方程整体在5%水平下显著,并且所有变量的t值也都表明在5%的水平下为显著,回归结果良好。
  (四)结论
  通过对湖北省环境质量和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回归方程的 系数为0.973,即模型对于人均能源消耗、人均废水排放与污染密集型行业占比之间关系的解释力度达到97.3%,拟合程度好,模型有效。
  二是方程中x1x2的系数均为正,表示人均消耗能源量越多,人均废水排放量越大(代表环境质量越差),污染密集型行业所占的比重就越大(产业结构越不环保),污染密集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与环境质量成正比。
  三是比较x1x2的系数绝对值,发现前者(0.101)比后者(0.038)大,说明产业结构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中,人均能源消耗增长的影响幅度更明显。这些污染密集型产业大都是高能耗产业,所以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是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原因。
  四、湖北省产业结构与环境质量现状
  (一)湖北省产业结构现状
  1.湖北省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现状
  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分配比例很大程度上反应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所处的工业化进程。从一个地区来看,劳动力流动成本是非常小的,其分配比例很大程度依赖于当年的产业结构。2005年至2009年,湖北省第一产业吸纳的劳动力在逐年递减,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在不断增加,劳动力在向着工业和服务业方向流动。至2009年底,湖北省的就业人数达到3024.5万人。其中在第一、二、三产业中的就业人数分别为990.1万人、814.7万人和1219.7万人。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整个就业人数的32.7%,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占26.9%,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40.3%。表4显示,湖北省2009年的劳动力大量集中在第三产业,所吸纳的劳动力达到了40.3%。第一产业,尽管其产值只占地区国民收入总值的13.9%,所吸纳的劳动力却占到了劳动力总数的32.7%,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26.9%。
表3  2005——2009年三次产业在湖北生产总值中的就业结构(单位%)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5
42.4
19.5
38.1
2006
5.6
44.2
50.3
2007
38.8
22.4
38.8
2008
35.4
24.6
40.1
2009
32.7
26.9
40.3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表4  2009年底湖北省产业结构现状
产业
国民收入额
(亿元)
劳动力
(万人)
劳动力比重
(%)
国民收入比重(%)
第一产业
1795.90
990.1
32.7
13.9
第二产业
6038.08
814.7
26.9
46.6
第三产业
5127.12
1219.7
40.3
39.6
合计
12961.10
3024.5
-
-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2.湖北省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现状
  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状况的依据。研究产业结构对环境影响的过程中,为了能准确地定位导致环境污染的源头来自哪个产业,必须弄清国民生产总值在各产业之间的分配状况。如表5所示,从2005年到2009年,第一产业的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在逐年缩小,第二产业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和2009年第三产业的比重略有下降。
表5   2005——2009年三次产业在湖北生产总值中的构成(单位%)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5
16.6
43.1
40.3
2006
15.0
44.4
40.6
2007
14.9
43.0
42.1
2008
15.7
43.8
40.5
2009
13.9
46.6
39.6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编, 2006-2010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参考表5,截止2009年底,湖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是12961.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创造的价值为1795.9亿元,第二产业创造的价值为6038.08亿元,第三产业创造的价值为5127.12亿元。从构成角度上看,第一产业创造的价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9%,第二产业创造的价值占46.6%,第三产业创造的价值占整个的39.6%。与2008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3.5%,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同比增长105.2%,116.8%,112.3%。
  3.湖北省主导产业现状
  主导产业具有生产规模大、产业关联效应强的特点,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对该地区环境质量变化起着主导作用。本文采用的判断是否为主导产业的方法是比较各个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2009年,湖北省汽车、钢铁、石化、食品、电子信息、纺织行业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135、1828、1750、1602、1267、930亿元。表6清楚地显示,六大产业的产值之和占整个工业产值的63.3%,是工业产值的主体。其中,产值最大的汽车行业的营业收入为2135亿元,占全省工业产值比重的14.3%,是湖北省2009年的主导产业。其次是钢铁行业和石化行业,其产值分别为1828亿元和1750亿元,占工业产值比重的12.2%和11.7%。这六大产业中汽车行业、钢铁行业、石化行业、电子信息行业这四大重工业,对环境影响非常严重。但食品行业和纺织业这两大轻工业的增长势头猛烈。根据北美行业分类系统(NAICS)对环境敏感型产业的编码,表6中所列的六大产业都进入了环境敏感型产业的范畴,意味着湖北省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表6  湖北省2009年六大千亿元产业收入(单位:亿元)
 
营业收入
增速(%)
占全省比重(%)
汽车行业
2135
27.9
14.3%
钢铁行业
1828
5.7
12.2%
石化行业
1750
8.5
11.7%
食品行业
1602
39.5
10.7%
电子信息行业
1267
20
8.7%
纺织行业
930
29.7
6.2%
六大产业合计
9512
-
63.6%
资料来源:2009年湖北省经济运行情况,吴新民,李波伟,2009年。
  4.湖北省工业化进程判断
  我们以后期工业化国家日本的历史统计数据为样本,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与湖北省2009年的产业结构相比较,对湖北省的工业化阶段进行判断。通过国际比较对湖北省现在的产业结构进行考察,按照环境质量阶段变化特点对湖北省现阶段的环境质量进行判断,系统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湖北省环境质量状况的影响趋势。
  (1)湖北省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
  从表7可以看出,一方面,湖北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趋势是符合产业结构优化历史趋势的,第一次产业就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三次产业就业比重逐渐提高。5年间,湖北省第一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员逐年递减,而第二、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员逐年递增,至2009年,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达到40.3%。
  将表7与表8做静态比较,湖北省2009年的就业结构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就业结构极为相似,日本70年代第  一次产业的就业比重是17.4%,湖北省2009年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2.7%;日本70年代第二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5.8%,湖北省2009年为26.9%;日本70年代第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为46.8%,湖北省2009年为40.3%。湖北省目前工业化程度与日本19世纪60至80年代的工业化水平相似。
表7   2005——2009年三次产业在湖北生产总值中的构成及就业结构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产值结构
就业结构
产值结构
就业结构
产值结构
就业结构
2005
16.6
42.4
43.1
19.5
40.3
38.1
2006
15.0
5.6
44.4
44.2
40.6
50.3
2007
14.9
38.8
43.0
22.4
42.1
38.8
2008
15.7
35.4
43.8
24.6
40.5
40.1
2009
13.9
32.7
46.6
26.9
39.6
40.3
资料来源:2006-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8 1970、1980、1985、1987、1988年日本三次产业的就业和产值结构(单位%)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就业结构
产值结构
就业结构
产值结构
就业结构
产值结构
1970
17.4
6.1
35.8
46.7
46.8
47.2
1980
10.1
3.7
35.4
41.9
54.5
54.4
1985
8.9
3.2
35.1
41.0
56.2
55.8
1987
8.3
2.8
33.9
40.7
57.8
56.5
1988
7.9
2.6
34.3
41.2
57.8
56.2
资料来源:1995年统计年鉴国际数据
  根据结构相似性系数公式,考察湖北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日本历史上不同阶段的就业结构相似性,进而更准确地把握湖北三次产业结构的历史阶段性:

  其中,Sij为两类结构(第i种和第j种结构)的相似系数,其极限值为1,越接近1,表明两种结构越相似,Xinn部门在第i种结构中所占比重,Xjn为第n部门在第j种结构中所占比重。仍以日本为比较对象,代入表8中的日本就业结构历史数据和表7中湖北省就业结构的历史数据,进行非同期比较,结果见表9。从非同期比较来看,2009年湖北省就业结构与日本20世纪70年代相似系数达到0.95。
表9   湖北省和日本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相似性系数(非同期比较)
比较年代
日本
1970
1980
1970
1970
1970
湖北省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Sij
0.87
0.987
0.92
0.941
0.95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际统计年鉴计算
  静态直观的比较以及结构相似性系数的比较表明与日本相比,湖北省现阶段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在经济成长中,大体相当于发达国家工业化中后期(如日本20世纪70、80年代)的状态。
  (2)湖北省三次产业间产值结构
  我们再从产值结构的角度来考察湖北省产业结构的高度及工业化的进程。同样,总体上湖北省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是遵循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运动的,即第一次产业产值比重下降,第二、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上升。那么,历史地看,湖北省现阶段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相当于发达国家经济史上的哪一阶段呢?用表7与表8的数据计算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相似性系数,结果见表10,可以推断湖北省目前的产值结构与日本1970年类似。这一结果与产值结构变化值比较及静态直观比较所得结论基本一致。
           表10    湖北省和日本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相似系数
比较年代
日本
1970
1980
1970
1970
1970
湖北省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Sij
0.983
0.967
0.989
0.983
0.987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际统计年鉴计算
  “十一五”以来,湖北省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工业化结构都在一步一步优化,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6.6:43.1:40.3调整为13.9:46.6:39.6。但总体上看,湖北省的产业结构现状表明湖北省工业化进程正在加速,属于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业化阶段。按照产业机构演进与环境质量变化关系的规律,湖北省目前的环境质量状况属于污染泛滥期,且这个时期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湖北省工业结构长期偏重,2000——2009年重工业对工业的贡献率高达71.3%,“十二五”规划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排放减少量定为8%,这对于以汽车、钢铁为主导产业的湖北省来说,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越来越迫切。
  (二)湖北省环境质量现状
  近年来湖北省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都有了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湖北省水环境方面质量总体稳定,部分区域状况有所好转;空气质量方面,17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百分率2010年达到92.7%,比2006年上升了3.4%;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2010年为70.00,较2006年上升5.17,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良好”。但是,湖北省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湖北省主要的环保政策与法规
湖北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环境地方法规。2002年3月1日公布的《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此条例加强了对武汉市行政区域内湖泊的保护,对侵占、侵害湖泊有明确的规定。1997年12月3日湖北省公布的《湖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对全省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防治建设项目,防治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防治废气、粉尘和恶臭污染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1998年7月31日公布的《湖北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1987年6月1日公布的《湖北省神农架自然资源保护条例》,都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十一五”时期,国家将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2008年7月省人民政府制定了《湖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通过全省的努力,“十一五”期间湖北省节能减排取得了良好成绩。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各地区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表,至2010年年末,湖北省单位GDP能耗较2005年下降21.67%,超额8.35%完成既定目标,在全国排名第二。
  “十二五”时期,国家更加重视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范,强调源头控制。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11年9月20日湖北省环境保护组织编制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进一步推动环境的改善。 
  2.湖北省工业污染现状
  (1)水污染方面(表11)。2010年湖北省废水排放总量为270755.45万吨,比上年增加1.88%。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94592.99万吨,占总量比重的34.94%,比上年增加3.58%;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76162.46万吨,占总量比重的65.06%,比上年增加0.99%。2010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57.227万吨,比上年减少0.59%。其中工业化学需氧量为16.520万吨,占总量的28.87%,比上年增加14.36%;生活化学需氧量为40.708万吨,占总量的71.13%,比上年减少5.76%。废水中氨氮排放量6.14万吨,比上年减少4.64%。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1.49万吨,占氨氮排放量的24.27%,比上年减少1.32%;生活氨氮排放量4.65万吨,占氨氮排放量的75.73%,比上年减少6.06%。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6.77 %,比上年提高0.8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8.57%,比上年提高4.18%。
表11   2010年度,湖北省废水排放及治理有关数据
废水排放总量(亿吨)
    27.075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
    9.459
         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
    17.616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万吨)
    57.228
    其中: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16.520
          城镇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40.708
氨氮排放总量(万吨)
    6.141
    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
    1.493
          城镇生活氨氮排放量
    4.648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96.77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88.57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73.97
    资料来源:湖北环境保护网http://www.hbepb.gov.cn
  (2)废气污染方面(表12)。2010年,全省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63.258吨,比上年减少1.74%。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51.604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1.58%,比上年减少2.16%;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11.654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18.42%,比上年增加0.18%;氮氧化物排放量为55.701万吨,比上年增加11.05%,其中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42.724万吨,占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76.7%,比上年增加13.23%;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12.977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23.3%,比上年增加4.42%;烟尘排放量19.307万吨,比上年减少10.89%。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14.511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5.16%,比上年减少19.12%;生活烟尘排放量4.796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1.84%,比上年增加28.58%。工业粉尘排放量14.65万吨,比上年减少19.99%。工业燃料燃烧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和工业生产工艺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分别为88.25%和96.96%。
  2010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0.68亿吨,比上年增加21.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80.54%,比上年提高5.73百分点(表13)。
       表12   2010年度,湖北省废气排放及治理有关数据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万吨)
    63.258
    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51.604
         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
    1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