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研究:以湖北省制造业为例

时间:2012-07-04浏览:1510

  一、湖北省FDI流入的现状与特征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湖北省实际利用FDI的绝对数持续保持高速增长,1990年湖北省实际利用FDI只有0.29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比重的0.83%,而2009年湖北省实际利用FDI达到了36.58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了126倍以上,占全国实际利用FDI的比重也达到了4.06%,比1990年增长近5倍。其中湖北省实际利用FDI占全国的比重除了在2007年、2008年出现了小幅波动外,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就湖北省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看,FDI占GDP的比重2004年最高,达到了3.04%,随后一直持续下降至2009年的1.93%,降幅在1个百分点以上,具体见如下图1。
  以上数据反映了湖北省近年来引进外资的巨大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反映出FDI流入总量,而投资来源国与东道国是否能从中获益或得益多少,还与外资结构密切相关,主要包括FDI所有权结构、产业分布结构、区域分布结构以及来源结构等方面,具体如下:
  (一)与过去吸引外资规模的分散化相比,近年来吸引的重大外资项目逐渐增加,尤其是世界500强的投资项目
  据省商务厅统计,“十一五”期间,2006年底湖北省500强企业72家,到2007年底增至84家,经过2008~2009年金融危机的冲击,2010年重新恢复增长,截至2010年底世界500强已有87家在湖北省落户,设立跨国公司研发中心19家,这主要是得益于“十一五”期间“开放先导”战略全面实施的结果。
  (二)湖北省FDI主要流向第二产业,尤其以制造业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湖北省制造业产业集聚
  从2010年与2006年的数据对比来看,2006年底,湖北省外资项目的61.5%,合同外资金额的59.3%,实际外资金额的69.7%流入制造业,而2010年底,湖北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的47.4%,合同外资金额的56.5%,实际外资金额的61.1%流向了制造业,制造业吸收外资实际到位率高达157%,说明近年来制造业仍然是外资流入的主要领域,但这一比重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另外,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省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是最大的,同样,制造业集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运用产业区位熵反映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湖北省制造业产业聚集状态的变化趋势。以湖北省1990~2009年两位数分类的27个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根据公式计算出各产业的区位熵指标。近年来区位熵明显大于1的制造业主要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医药制造业,说明这些行业具有比较明显的地方专业优势,尤其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区位熵曾达到2.77的历史高位,具备相当程度的集聚水平,该制造业在湖北以汽车工业为代表,世界三大汽车跨国企业主要集中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以武汉东风汽车为龙头、相关零部件产业相配套、辐射十堰、襄樊、孝感等地的汽车工业带,基本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而从区位熵的均值来看,湖北省产业集聚整体上仍处于产业集聚的初级阶段,达到必要的聚集规模,具体参见图2。
  (三)区域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格局
  2006年湖北省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4.5亿美元,而武汉市实际利用外资达20.01亿美元,占湖北省总额的81.7%,截至2010年底,武汉城市“8+1”城市圈实际利用外资32.8亿美元,占湖北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1.1%,而且来湖北省投资的87家世界500强的企业,有80家落户在武汉。
  (四)外资来源国与地区日趋多元化,但亚洲国家和地区仍是湖北省外资的主要来源地,而源于香港地区的外资始终占据绝对优势
  1992年,湖北省外资来源单一,亚洲资本占总量的95%,仅有11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湖北省投资,来自香港地区的投资占总外商投资比重高达70%以上。2006年,亚洲国家和地区来湖北省设立企业304家,合同外资额13.04亿美元,实际外资额15.4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吸引外资金额的66.1%、65.2%和62.9%,而来自美国和欧盟的外商合同投资比重只有2.5%和2.7%。近年来来自欧盟与美国的外资有显著的增加,以美国为例,截至2010年,美国在湖北省投资项目累计954个,实际投资额13.1亿美元,正逐步成为湖北省吸引外资的主要来源国之一。
  (五)外商直接投资独资化的倾向进一步增强,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对比2006年与2010年的外商投资所有权结构,从外商投资项目来看,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由2006年的42.8%、4.8%降至35.3%、1.6%,而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由52.2%升至63.1%,与2010年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湖北省中外合资项目、中外合作项目比重分别比全国水平高17.2、0.5个百分点,而外商独资项目比全国水平低17.5个百分点;从外商实际投资额来看,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实际直接投资比重分别由43.1%、2.5%下降到32.8%、0.8%,而外商独资企业实际投资比重则由52.9%上升到58.1%,与2010年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湖北省中外合资企业投资比重比全国高11.5个百分点,而中外合作与外商独资企业分别比全国低0.7、18.5个百分点。
  二、FDI对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影响机理
  截至2010年,湖北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的47.4%,合同外资金额的56.5%,实际外资金额的61.1%流向了制造业,制造业吸收外资实际到位率高达157%,表明外商对于湖北省制造业的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投资信心。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湖北省产业发展典型以投资为导向,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有近20%来源于外资企业,FDI集中流向制造业,有效提升了制造业部门的技术、资本密集程度、同行业内资企业的竞争实力,也带来了诸如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外资依赖、同行业内资企业淘汰挤出等负面影响,关系到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影响渠道:
  (一)FDI的制造业行业投资结构,通过改变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转变
  存在行业偏向性的FDI的流入能直接改变制造业产业结构,在此,运用分类的28个制造业行业数据计算外商制造业企业投资的行业偏向指数。行业偏向指数为某一行业外资企业固定资产占制造业全部外资企业与该行业全部企业固定资产占制造业全部企业的比值,能够反映外资向该行业的集中程度。若指数值大于1,说明外资向该行业的集中程度较高,若指数值小于1,则说明外资向该行业投资的偏好较弱。表1即2010年外商制造业企业投资的行业偏向指数。
表1   外商投资行业偏向指数分类
行业偏向指数分类
行业数
行业名称
3以上
1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2~3
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
1~2
6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以下
18
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橡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数据来源:根据《湖北统计年鉴:2011》工业部分数据整理得到。
  根据表1显示的结果,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外资行业偏向指数最高,为3以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的外资行业偏向指数在2~3之间。由此可知,外资偏好程度较高的行业集中在成品加工业,尤其以生活消费品行业为主。以上四个行业外资企业占该行业固定资产比重的最低值为40%,最高达62.5%,远远高于行业偏向指数在2以下的行业,不仅在湖北省的外资引进规模上四个行业具有相对优势,而且外资是该行业固定资本的主要来源之一。从行业要素密集度来看,行业偏向指数在1以上的行业之中,除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属于中度资本密集型以外,其余八个行业有三个属于中度劳动技术密集型,有五个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反映出生产要素成本尤其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丰富的人力资源是湖北省当前吸引外资的显著优势。
  从湖北省FDI的发展历程来看,FDI投资结构趋于优化。上世纪80年代末期FDI开始流向内陆城市,引资初期FDI额度较小,自2001年入世后步入外资引进规模的高速轨道。2000年外资企业高度集中在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随后外商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不断拓宽,2006年外资由2000年的2个行业扩展到13个行业,新增加的行业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木材加工业、橡胶制品业、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其中有1个中度资本技术密集型,3个中度劳动技术密集型,2个中度资本密集型,其余5个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在此期间湖北省外商投资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转移。将2006年与2010年的外资行业偏向指数大于1的行业相比较,发现“十一五”期间外资集中的行业领域有所缩小,外商投资结构趋于高级化,外资集中的行业由13个减至10个,而减少的5个行业除塑料制品业为中度劳动技术密集型以外,其余均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新增加2个行业中1个属于中度劳动技术密集型,1个属于劳动密集型,这一变化趋势说明近年来外商投资进入行业结构稳步调整阶段,逐渐由劳动密集型行业向技术密集型程度较高的行业转移,制造业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
  诚然,跨国公司通过跨国并购、股权投资、增资扩股等方式深刻地影响了湖北省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存量、增量资本调整与产业优化升级,外资企业固定资产占湖北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近20%,对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提升功不可没。然而,外商投资已进入到企业股权的有效控制阶段,可能演化出过度依赖外资的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模式。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年上升,湖北省吸引外资的人力成本优势逐渐弱化,在基础设施、投资软环境以及流通成本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以成本为导向的外商投资存在不可持续的风险,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确定性可能增加。
  (二)FDI通过技术转让和扩散、产业前后向关联、示范和竞争三个层面作用于制造业内资企业,以改变制造业产业结构与效率,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跨国公司对内资企业不同层面的影响,可能提升同类行业内资企业技术含量与产出效率,也可能导致处于竞争劣势的内资企业淘汰出局,形成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市场份额的挤入或挤出。参照王岳平对中国工业行业按要素密集度的分类标准,选取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例,通过制造业销售收入、出口贸易额以及相应份额等指标来反映外资企业对湖北省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竞争力的变化情况。
 
表2  外资企业对湖北省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情况       单位:亿元、%
年份
制造业销售产值
制造业出口
总额
技术密
集型产
值占总
产值的
比重
技术密
集型产
值中外
资所占
比重
内资
产值
内资技术密集型产值占内资产值比重
总额
技术密集型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
技术密
集型出
口额中外资所占比重
内资
出口额
内资技术密集型出口额占内资出口额比重
2007
8077.0
60.2
32.9
5981.9
54.6
537.6
69.9
45.8
310.0
65.6
2008
11442.9
62.3
31.2
8558.2
57.3
661.1
69.5
40.1
419.2
65.6
2009
13264.6
60.2
27.1
10357.6
56.1
645.7
68.9
41.1
411.1
63.7
2010
18812.0
60.3
28.1
14645.0
55.6
949.0
73.1
52.2
519.0
63.9
   数据来源:根据《湖北统计年鉴:2008-2011》工业部分数据整理得到。
  假设一定时期内,在不考虑国际市场需求波动的情况下,某地区行业出口结构的变化能较为直接反映该地区行业竞争实力的变化。经历2007~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后,2009年湖北省技术密集型行业出口中外资份额逆势上升1个百分点,而且内资技术密集型行业出口占内资份额下降1.9个百分点,说明湖北省内资技术密集型行业出口降幅大于外资、甚至内资非技术密集型行业,反映出湖北省内资技术密集型行业应对外需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原因在于湖北省内资制造业是按中国工业行业要素划分的技术密集型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存在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延伸的潜在空间。
  2010年湖北省制造业出口强劲,技术密集型行业出口份额从68.9%上升到73.1%,上涨4.2个百分点。这一结构的变化主要受益于外资企业技术密集型行业出口比重的增加,这一比重从2009年的41.1%增加到52.2%,增幅达11.1个百分点,明显推动了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增强了湖北省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国际竞争实力,有助于湖北省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尽管外资企业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所占份额在逐步上升,这意味着湖北省内资企业所占份额的逐步减少。但从表2可以看出,在外资技术密集型行业出口的带动下,内资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规模呈现出大幅增长的总趋势,这可能与外资对内资企业的技术转让与扩散,或者与其丰富的市场营销渠道、品牌塑造的示范有关。需要强调的是,内资技术密集型行业出口占内资份额基本稳定,仅变动0.2个百分点,而且内资技术密集型销售产值份额逐年减少,说明内资企业本身的出口结构、产值结构并未表现出向科技含量、附加值高的行业转型的趋势。因此,本文选择2010年外资工业总产值占该行业比重超过20%的行业类型作为分析对象,进一步分行业探讨外资对内资企业的影响。
 
表3  2007-2010年湖北省代表性制造业的产值增速与相关比重       单位:%
行业
外资年
均增速
内资年
均增速
外资出口额占销售产值比重
外资工业总产值占该行业工业总产值比重
相关
关系
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
1.6
13.5
96.6
72.4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9.2
36.3
1.0
53.1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45.1
33.5
9.1
35.8
+
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
-0.6
33.2
56.7
32.0
+
饮料制造业
21.7
43.6
0.1
30.4
-
医药制造业
37.9
18.2
13.0
27.2
-
食品制造业
45.0
41.4
3.4
24.7
+
造纸及纸制品业
13.5
33.5
1.8
23.9
-
皮革毛皮及其制品业
3.0
19.4
9.1
21.2
+
数据来源:根据《湖北统计年鉴:2008-2011》工业部分数据整理得到,其中缺乏外资企业分行业的进口统计额。
  从表3中可以看到,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的内外资企业产值变动负相关,外资企业产值的增加对内资企业有明显的挤出效应,其余六个行业内外资产值变动正相关,存在较为显著的挤入效应。其中,技术密集型行业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除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外资工业产值负增长导致内资企业增速放缓以外,其余技术密集型行业增速提高;就非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而言,除饮料制造业增速降低外,其余制造业增速稳步提升。由此可知,湖北省内资制造业自身并没有实现出口、产值结构的优化升级,可能的原因在于外资对内资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技术提升作用,同样也对内资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存在明显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其一,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外资产能绝大部分集中在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湖北省凭借其人力资源成本与质量的优势在所承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仍然具备较大的发展潜能,如发达国家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一般是农业总产值的3倍以上,食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3:1,而2010年湖北省两者的比重分别为0.8:1、0.2: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外资的流入有助于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业结构效率的改进;
  其二,结合湖北省外资所有权结构的变化来看,以独资模式进入的合同项目比重、实际投资金额比重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分别从2000年的47.7%、33.6%增加到2010年的63.1%、58.1%,逐步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导模式,这一变化趋势表明了外资企业内部化组织程度与技术垄断能力的提升,抑制了技术密集型行业内水平方向的技术溢出;
  其三,虽然外资企业较为成功地抑制了同行之间的技术溢出,但FDI溢出渠道可能发生在行业间而不是行业内。近年来,职能外包战略已成为跨国公司实现专业化经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普遍手段,生产外包、信息系统外包等外部化策略已逐步取代了内部化策略,公司以外的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被纳入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国际化生产网络,形成了有助于FDI溢出的垂直关联渠道。以湖北省外资企业出口额占销售产值的比重来反映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前向关联作用,从表3中可以看出,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的这一比重分别高达96.6%,56.7%,其余行业比重较小,说明除上述两个行业以外,其他行业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前向关联作用明显,因此,就其中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医药制造业来看,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对较为显著。
  三、FDI对制造业产业结构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辨析:基于吸收能力的视角
  (一)模型构建、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FDI对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影响,不仅仅取决于FDI自身结构的变化,与引资地区的吸收能力也存在较大关系。本文借鉴Hermes 和Lensink(2003)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拓展,选取人力资本、研发投入、贸易开放度三个指标来衡量湖北省吸收能力,并设定模型如下:
  1.考察FDI、人力资本、研发投入以及贸易开放度对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LnMSt=c+αLnFDISt+βLnHRt+γLnR&Dt+δLnOPENtt        
  2.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模型②③④的方程式中省略变量FDI,分别以人力资本、研发投入、贸易开放度与FDI的交互项反映地区吸收能力与FDI之间的适配程度,从而考察对FDI的制造业产业结构效应的影响
        LnMSt=c+αLnFDISt×LnHRt+βLnHRt+γLnR&Dt+δLnOPENtt    
        LnMSt=c+αLnFDISt×LnR&Dt+βLnHRt+γLnR&Dt+δLnOPENtt   
        LnMSt=c+αLnFDISt×LnOPENt+βLnHRt+γLnR&Dt+δLnOPENtt   
  3.进一步将模型①、④中的变量LnOPEN依次替换成LnIMPLnEXPT,形成模型⑤、⑥、⑦、⑧,具体如下:
        LnMSt=c+αLnFDISt+βLnHRt+γLnR&DtLnIMPtt        
        LnMSt=c+αLnFDISt+βLnHRt+γLnR&DtLnEXPTtt       
        LnMSt=c+α t×LnOPENt+βLnHRt+γLnR&DtLnIMPtt    ⑦
        LnMSt=c+αLnFDISt×LnOPENt+βLnHRt+γLnR&DtLnEXPTtt    ⑧
  模型⑤、⑥分别考察进口、出口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产值结构提升的直接影响,而模型⑦、⑧则分别考察进口、出口通过影响FDI外溢效应进而间接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变动。
  其中,MSt代表第t年湖北省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指标,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演变表现为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进而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的一般规律,选择制造业技术密集型行业总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对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类型的划分同样以王岳平对中国工业行业按要素密集度的分类为参考标准;
  FDISt代表第t年湖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资本供给与技术外溢效应指标,运用FDI实际投资额占湖北省GDP的比重来表示,即FDISt=FDIt/GDPt
  HRt代表第t年湖北省的人力资本,本文选择普遍采用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法,各教育程度年限确定为未上过小学0年,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专、大学及研究生折中为16年,平均受教育年限=6a+9b+12c+16d,a、b、c、d分别为各教育程度就业构成;
  R&Dt代表第t年湖北省国内研发投入,包括国内企业、政府机构等内部经费支出;
  OPENt代表第t年湖北省的贸易开放程度,运用进出口贸易总额与湖北省GDP的比重表示,而IMPtEXPTt则分别代表湖北省进口额、出口额占GDP的比重。
  本文样本包括湖北省自1989~2009年各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制造业分行业总产值、FDI实际投资额、进出口贸易、GDP等数据主要来自各年度《湖北统计年鉴》。各教育程度年限构成数据中2001~2009年来自各年度《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89~2000年数据采用陈钊等(2004)的估算结果。研发投入数据来自各年度《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二)实证分析
  1.ADF检验
  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而大部分时间序列数据是非平稳的,若直接进行回归可能带来伪回归的结果,因此,首先应对各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此处运用ADF检验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形式(C,T,L)代表常数项、时间趋势项与滞后项。检验结构见表4,各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满足I(1)过程。
 
表4  ADF检验结果
变量
检验形式
ADF值
P值
变量
检验形式
ADF值
P值
LnMS
(C,T,1)
-3.145
0.125
ΔLnMS
(C,T,0)
-3.420
0.078
LnFDIS
(0,0,4)
0.682
0.853
ΔLnFDIS
(0,0,1)
-2.361
0.021
LnHR
(C,0,2)
-0.200
0.922
ΔLnHR
(C,0,1)
-7.315
0.000
LnR&D
(C,T,0)
-1.266
0.867
ΔLnR&D
(C,0,0)
-3.411
0.024
LnOPEN
(0,0,0)
-0,.501
0.486
ΔLnOPEN
(0,0,0)
-3.131
0.004
  2.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Johansen特征根协整检验法来考察各回归方程中变量之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由于此方法所建立的VAR模型对滞后期的选择较为敏感,根据AIC信息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1,检验时假设含截距项而不含时间趋势项。此处以模型①的检验结果为例,限于篇幅,其他从略。
表5   模型①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原假设
特征值
最大特征值统计量
最大特征值统计量临界值
P值
5%
1%
r=0*
0.964
124.155
69.819
77.819
0.000
r=1*
0.748
60.848
47.856
54.682
0.002
r=2
0.691
34.659
29.797
35.458
0.013
r=3
0.473
12.320
15.495
19.937
0.142
说明: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1个协整关系,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2个协整关系。
  3.基于吸收能力角度考察的模型估计结果。从表6可以看出:
  (1)FDI与制造业产业结构
  模型①、⑥中FDI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产值比重呈正相关关系,而模型⑤中FDI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模型⑤中引入的进口变量与FDI之间存在较高相关性的缘故,如外商投资企业通过进口先进设备、仪器等方式进行实物投资或产业技术转移。这说明FDI对于湖北省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产值比重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前面第三部分的结论一致。
  (2)人力资本与制造业产业结构
  人力资本的回归系数全部为正,而且所有模型的人力资本回归系数均高于其他变量的系数值,这说明了人均受教育水平是现阶段推动湖北省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最为关键的因素,当人均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对外来先进技术的学习、模仿、吸收与创新的能力就越强。
 
表6 基于湖北省技术吸收能力角度的估计结果
 
模型①
模型②
模型③
模型④
模型⑤
模型⑥
模型⑦
模型⑧
c
-0.403
-0.518
-0.542
-0.550
-0.528
-0.251
-0.612
-0.381
 
(0.671)
(0.575)
(0.560)
(0.556)
(0.559)
(0.787)
(0.487)
(0.679)
LnFDIS
0.034*
 
 
 
0.015
0.034*
 
 
 
(0.090)
 
 
 
(0.547)
(0.064)
 
 
LnHR
0.566*
0.628**
0.570*
0.574**
0.595**
0.498*
0.606**
0.499*
 
(0.052)
(0.025)
(0.051)
(0.050)
(0.032)
(0.087)
(0.029)
(0.088)
LnR&D
0.260**
0.261**
0.233**
0.259**
0.216*
0.293**
0.212*
0.293**
 
(0.031)
(0.030)
(0.050)
(0.033)
(0.060)
(0.015)
(0.064)
(0.015)
LnOPEN
0.008
0.007
0.0094
-0.037
 
 
 
 
 
(0.912)
(0.922)
(0.901)
(0.681)
 
 
 
 
LnIMP
 
 
 
 
0.071
 
0.064
 
 
 
 
 
 
(0.314)
 
(0.476)
 
LnEXPT
 
 
 
 
 
-0.040
 
-0.085
 
 
 
 
 
 
(0.554)
 
(0.248)
LnFDIS*LnHR
 
0.018*
 
 
 
 
 
 
 
 
(0.083)
 
 
 
 
 
 
LnFDIS*LnR&D
 
 
-0.007*
 
 
 
 
 
 
 
 
(0.096)
 
 
 
 
 
LnFDIS*LnOPEN
 
 
 
-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