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第二届乡村振兴战略高峰论坛”在湖北荆州隆重举办

时间:2019-12-02浏览:90


【通讯员:单铁成】2019年11月23至24日,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办、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与荆州市沙市区人民政府协办的“湖北省第二届乡村振兴战略高峰论坛”在荆州市顺利召开。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等3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湖北省财政厅、荆州市委组织部、荆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荆州市沙市区委区政府等部门领导,近200人参会。会议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热点话题和湖北省发展实践展开学术交流和实地考察,共同总结农业农村发展的经验和模式、 探讨乡村振兴的政策与路径。

11月23日上午8:30,大会正式开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陈池波教授主持开幕式和主旨报告环节。

在开幕式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邹进文,荆州市沙市区委副书记张青松先后致辞。邹进文教授代表学校对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对荆州市沙市区委区政府表示衷心感谢。他首先介绍了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发展情况,并指出,在关涉乡村振兴的学术研究中,要做到追溯历史的长度、有国际视野的宽度和理论创新的高度。同时,邹校长还谈到,荆州具有悠久历史和坚实的发展基础,应充分利用本次论坛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助推荆州市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张青松副书记代表沙市区对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从行政区划、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沙市区,并向大会报告了沙市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实施情况,指出今后将继续坚持以产业振兴为重点、以人才振兴为支撑、以文化振兴为灵魂、以生态振兴为基础、以组织振兴为保障,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吴海涛教授以“乡村振兴的土地逻辑”为题,从本质上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和现实逻辑,分析了人才和资本要素向乡村配置的根本动力,以及土地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指出乡村振兴应遵循“土地制度改革—人才振兴—乡村振兴”的思路逻辑。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俊飚教授以“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在才”为题,强调要关注锁定农村留守人员、外出务工群体、新型职业农民、涉农行业从业人员的和外部意向者等五类人,以实现人才振兴,进而推动乡村振兴。

大会主题报告包括“乡村振兴理论与思考”和“乡村振兴政策与实践”两个环节,分别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余锦平和湖北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胡俊超主持。

 在“乡村振兴理论与思考”环节,华中师范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曹阳、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邹进泰、华中科技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彭代彦、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治、武汉轻工大学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祁华清、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韦鸿、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院长刘汉成、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潘经韬等人从理论创新角度,围绕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乡村产业兴旺与家庭农场的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集群驱动因素、精准脱贫与扶贫长效机制构建等主题做了报告,介绍了最新的理论进展、相关数据与案例分析结论。

在“乡村振兴政策与实践”环节,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级领导熊义柏、湖北省财政厅农村处处长祁维昌、湖北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局长张清林、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经处调研员朱小辉、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邢美华、荆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科科长廖家宏等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从政策实践角度,围绕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财政支持、深化改革、乡村治理体系创新、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及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从不同角度讲解了湖北省目前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情况、主要政策方针和典型案例,并重点介绍了荆州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做法、面临的主要问题、亟待解决的难点和未来将要采取的对策。

最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家喜教授代表大会主办方作总结发言,并向所有与会代表致谢。

 11月23日下午,与会代表先后赴岑河镇红叶针织公司、陈龙村唐家湾、陈龙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桂花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等地调研,分别了解当地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和文化振兴典型案例。当地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带头作用,通过“互联网+产业园”促进人才回乡创业、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发展产业合作社,通过社区支持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强水生态治理、引导能工巧匠弘扬乡土文化,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了人才回流、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与会代表在调研过程中,与农村基层干部、新型经营主体、普通农户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要思路和做法、目前面临的困惑和尚待解决的问题,并从专业角度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