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

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机制研究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5-16浏览次数:1775

 
  一、旅游产业联动机制的功能
  从目前国际国内区域旅游合作背景可以看出,旅游产业联动现象已经引起政府部门、实业界的广泛关注。所谓“旅游联动”,就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旅游地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根据旅游资源的内在关联性和地理空间的邻近性,在联合与协作的基础上,实现旅游产业的横向、纵向的耦合与互动,并进而实现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对外树立共同旅游形象,强化整体旅游吸引力(图1)。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重点战略城市和全国特大中心城市之一,顺应国家区域旅游合作和旅游产业联动的潮流,在与周边省市的经济合作中,逐渐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的合作内容重视和规范起来。而武汉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区域旅游合作主要是基于武汉城市圈而展开的。
  从武汉城市圈的旅游产业联动出发,将着重从九个城市的内聚力到扩散效应、从地方性旅游产品的开发到区域性的旅游产业集群的打造、从旅游线路的组织到交通线路的贯通、从旅游资源分异到旅游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索和综合的思考。本项研究认为,一方面,可以通过区域性的宣传和展销等手段,促进区域范围内的分工,也能够使旅游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进而更有利于真正的区域旅游合作和旅游产业联动,有效地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区域间的旅游联动将最大限度地集中圈内优势资源,激发资本市场的极化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圈的乘数效应,净化城市圈内生态环境,从而更为有效地推进城市圈的经济发展,尽快实现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和城乡建设一体化。这种基于武汉城市圈的现实状况而做出的旅游产业联动机制研究,在未来对武汉市及其他八个城市的旅游合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这种联动效应还可以在湖北省以及省外进行扩散,这对于靠近武汉城市圈的其他城市融入到圈中来,以及对周边其他城市圈的效应兼容都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

  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机制的有效形成对湖北省乃至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可以通过区域性的宣传和展销等手段,促进区域范围内的分工,也能够使旅游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进而更有利于区域旅游合作,有效地缩小区域间差距。另一方面,区域间的旅游联动将最大限度地集中圈内优势资源,激发资本市场的极化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圈的乘数效应,净化城市圈内生态环境,从而更为有效地推进城市圈的经济发展,尽快实现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和城乡建设一体化。可见,武汉城市圈的旅游联动,对于形成有效的旅游圈层,进行实现区域旅游的良性协作是有巨大效益的。具体而言,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具有如下功能:
  旅游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宣传促销的重要性。宣传促销是一种多形式、多手段、多渠道、长时间的营销活动,需要相当大的资金投放和人力投入。采取圈式战略,兵团作战,联合促销,有利于整个武汉城市圈旅游整体形象的形成和整体优势的发挥,在宣传促销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样的资金与人力投入,九个城市及主要旅游区都能受益,而每个城市及其主要旅游区的平均投入都非常低。此外,单个城市在宣传促销时,由于资源数量少,种类单调,产品单一,缺乏竞争力,而武汉城市圈因其高质量的优势资源多,种类多,产品丰富,特色鲜明,对市场具有较强的冲击力,能获得理想的营销效果。
  旅游业的竞争,主要是资源、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是旅游开发的关键,旅游开发的成败、管理和服务质量的高低、效益如何,都直接决定于人员素质的高低。提高人员素质的直接途径就是教育培训。但要自己进行培训,就必须设立专门的机构,组建专职的师资队伍,投入专门的设施设备,这对于一个地级市或一个单独的旅游区而言,是难以做到的。对于整个武汉城市圈来说,这一问题变得轻而易举,可在武汉城市圈专门委托一所学校,作为其人才培养基地,并且根据九个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各种层次的专业人才,以比较低的经济与人力成本,促进九个城市旅游业的整体提升。
  旅游资源整合有助于促进旅游联动的加速形成,而旅游联动发展又可以促进旅游资源优势互补。任何旅游者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花费看到更多的美景,从事多彩的娱乐活动,具有更丰富的经历。同时,年龄不同,消费水平不同,职业不同,旅游活动形式不同,旅游需求也就不同。这就对旅游资源的质量、数量和种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发展,使相关联的旅游区整体运作,不但丰富了旅游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可避免单个景区存在的资源单调薄弱、产品结构单一的致命缺陷;并且将各个旅游区的优势资源联合开发,可以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利用资源种类与数量的优势,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扩大旅游活动的时间容量,获取更佳的经济效益。
  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武汉城市圈的九个城市及其所辖的主要旅游区,往往都存在只看到局部和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整体和长远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片面做法,对自然景观、历史文物古迹等原生性旅游资源破坏严重,特别是对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严重影响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发展,可以打破九个城市原本所持有的地方本位主义观念,改变以往条块分割现象,进行统一的旅游开发规划,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兼顾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使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保证武汉城市圈的旅游实力的整体提升。
  二、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机制的发展条件
  (一)区位条件
  据《湖北省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08年年末,武汉城市圈九个城市的国土面积为58051.9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1.2%。常住人口3001.30万人,占全省52.6%。目前,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网正在形成。国家已经批复了《武汉城市圈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09-2020年)》,将建设8条城际铁路,合计里程约557公里。城市圈各城市间的环形联络线和延伸线,将最终形成“放射线加环线”的网络构架,实现武汉至周边8市“1小时交通圈”和城市圈内各城市间“2小时交通圈”。通过学者的定性定量研究,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发展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主要景区的连接度、通达性和紧密度都较好,这为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二)旅游资源
  资源条件是推动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的基础与核心。武汉城市圈区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数量丰富、品质较好,并且各具特色。旅游资源涵盖了自然和人文的各种类型。地文、生物、水域、遗址遗迹、古建筑、民俗风情等广泛分布于辖区内的鄂东北、鄂东和鄂东南和江汉平原。传统观光旅游档次不断升级,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多种旅游类型蓬勃兴起,且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圈内现有3个山地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11个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和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从人文资源来看,拥有1个世界文化遗产,1个历史文化名城和2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圈内有武汉、鄂州、孝感3个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黄石、黄冈、咸宁等城市正在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1个5A级旅游景区(表1)。
  从数量分布来看,以旅游景区(点)为资源单位,以9个城市为地区单位,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分布如下:武汉市103个,占总数的45%;咸宁26个,占总数的11.5%;黄冈26个,占总数的11.5%;天门21个,占总数的9%;孝感15个,占总数的7%;黄石15个,占总数的7%;鄂州9个,占总数的4%;潜江7个,占总数的3%;仙桃4个,占总数的2%。其中,武汉市最多的旅游资源是建筑与设施,共64个,占武汉市总数的62.1%;其次是水域风光,共15个,占武汉市总数的14.6%。
表1 武汉城市圈主要旅游资源及分布情况[①]
城市
主要旅游吸引物
主要功能
武汉
滨江滨湖为特色的都市型旅游产品(含以黄鹤楼为主体的大滨江旅游区和以东湖为核心的大东湖旅游区)、楚文化旅游、宗教旅游等
都市观光、民俗民居
鄂州
西山风景名胜区、洋澜湖、梁子湖、红莲湖生态旅游等
自然观光、休闲度假
黄石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西塞山、东方览胜、磁湖风光等
地质观光、工业旅游
黄冈
东坡赤壁、大别山生态旅游、黄梅戏曲和佛教禅宗文化旅游、李时珍医药保健旅游、鄂豫皖红色旅游等
生态观光、宗教文化、爱国教育
咸宁
温泉、三国赤壁、九宫山、陆水湖、三湖连江、闯王陵寝、太乙洞等
考古、探险、自然观光、休闲度假
孝感
孝文化、汤池温泉、双峰山、观音湖等
民俗民居、休闲度假
天门
文化之乡、陆羽文化、长寿山旅游等
民间文化、自然观光
仙桃
越舟湖、沙湖新石器时代遗址、陈友谅故居、普佛寺、玄庙观等
考古、探险、宗教文化
潜江
三国华容道、返湾湖、田关河风景区、章华宫遗址等
生态观光
  从旅游景区(点)的类型分布来看,截至2008年底,武汉城市圈共有国家质量等级旅游景区56家,其中5A级1个,4A级18个,3A级23个,2A级1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1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个;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预备名单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个;森林公园24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8个,省级森林公园16个。武汉、黄冈和咸宁的国家级旅游资源在城市圈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73%,是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的重点地区,构成了武汉城圈旅游资源的基本骨架;黄石、鄂州和孝感三地所占的比重为24.3%,是城市圈旅游发展的次中心地区和未来加大力度开发的地区;仙桃、天门和潜江三地的国家级旅游资源匿乏,等级和品位较低,处于劣势地位
  (三)客源市场
  2008年武汉城市圈旅游总收入达到486.33亿元,接待国内旅游者6592.68万人次,海外入境旅游者57.89万人次。
   指标
城市
旅游人数(万人次)
旅游收入(亿元)
总人数
排名
国外游客
排名
总收入
排名
旅游创汇
排名
城市圈
6650.57
-
57.89
-
486.33
-
18.81
-
武汉市
4666.19
1
53.40
1
373.68
1
17.67
1
黄石市
427.56
5
0.71
4
18.55
5
0.2
4
鄂州市
162.50
6
0.52
6
10.56
6
0.1
8
孝感市
509.22
4
1.15
2
29.10
2
0.3
2
黄冈市
515.99
3
0.94
3
28.20
3
0.19
5
咸宁市
560.75
2
0.66
5
20.46
4
0.17
6
仙桃市
49.56
7
0.32
7
3.01
7
0.12
7
潜江市
29.43
8
0.08
9
1.25
9
0.03
9
天门市
29.39
9
0.11
8
1.52
8
0.3
2
  根据湖北省旅游局官网提供的2009年旅游统计信息报告(第一期)数据并结合表2可知,2008年武汉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666.1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37%。其中国内游客和海外游客分别增长18.61%和0.78%。旅游总收入比上年增长18.87%。其中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增长19.88%和11.39%;黄石市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比上年增长36.25%,其中海外游客人数增长15.42%,旅游总收入增长46.87%;鄂州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比上年增长15.37%,旅游总收入达到 10.56亿元,比上年增长17.07%;孝感市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比上年增长18.43%,旅游总收入增长24.15%;黄冈市全年旅游总人数比上年增长10.66%,旅游总收入增长1.18%;咸宁市全年旅游总人数比上年增长30.17%,旅游总收入增长34.69%;仙桃市全年旅游总人数比上年减少0.24%,旅游总收入减少13.51%;潜江市全年旅游总人数比上年增长0.48%,旅游总收入增长7.80%;天门市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比上年增长3.88%,旅游总收入增长9.66%。
  因此,可见武汉市在武汉城市圈中居于市场核心地位,国外游客到达武汉城市圈首选的城市为武汉。黄石、孝感、黄冈、咸宁四个城市在旅游市场扩展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四个城市,鄂州、仙桃、潜江、天门四个城市在旅游客源市场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国际市场来看,2008年武汉城市圈海外入境旅游者达57.89万人次,其中外国人45.59万人次,占78.75%;港澳台同胞为12.3万人次,占21.25%。在外国客源市场中,欧洲市场以29.94%的比重占绝对优势;亚洲市场次之,占27.72%;北美洲市场第三,占15.15%;大洋洲市场第四,为4.69%;非洲等市场较少。
  从国内旅游市场来看,2008年武汉城市圈接待总人次为6650.57万人次,其中国内旅游者6592. 68万人次,占总人次的99.13%;2008年武汉城市圈旅游总收入达到486.33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达到467.52亿元,占总收入的96.13%。这充分说明,国内客源市场已经成为武汉城市圈的主要客源市场及收入支柱。2008年武汉城市圈位居前十位的客源地分别为湖南、河南、广东、北京、浙江、江苏、江西、陕西、河北和上海。其中周边的湘、豫、赣、皖和经济发达的粤、京、沪宁杭是客源集中地。从地域分布来看,中南地区是武汉城市圈的主要客源地。
  综合上述分析,武汉城市圈目前拥有良好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及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其中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占有绝对的比例。同时,无论是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还是国内旅游客源市场,都有较好的客源集中地,这对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提供了较好的客源条件。一旦武汉城市圈实现客源市场一体化,各种客源市场将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四)旅游设施
  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没有旅游设施的支撑是无法实现的。旅游设施是指旅游目的地旅游行业的人员向游客提供服务时依托的各项物质设施和设备。它包括交通运输设施、食宿接待设施,游览娱乐设施和旅游购物设施等。由于游览娱乐设施和旅游购物设施的统计不便,资料相对缺乏,因此,本项研究仅选取武汉城市圈星级酒店、星级厕所和旅行社的数据资料作为参考标准,来说明武汉城市圈旅游设施是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的基础条件。
  1.星级酒店
  2008年,全湖北省共有星级酒店585家(其中:五星级7家,四星级54家,三星级210家,二星级289家,一星级25家)。而武汉城市圈的星级酒店共282家,占全省总数的48.21%,很明显武汉城市圈的星级酒店数量在整个湖北省具有较强的优势。而在整个武汉城市圈中,武汉市共有80家中高档星级酒店,占整个城市圈的59.70%;黄石、黄冈、咸宁、孝感四个城市共有41家中高档星级酒店,占整个城市圈的30.60%;而鄂州、仙桃、潜江、天门四个城市的中高档星级酒店就相对少一些,一共只有13家,占整个城市圈的9.70%。
  2.旅游厕所
  旅游厕所是旅游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旅游环境优化程度,对提高城市旅游形象和旅游功能有着重要作用。在武汉城市圈中,各城市旅游厕所的数量及比重对于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截至2009年底,湖北省共评选出三批旅游星级厕所共 130座,其中:2007年12月20日第一批共评出旅游星级厕所80座(其中五星级7座、四星级6座、三星级50座、二星级17座),2009年1月16日第二批共评出旅游星级厕所29座(其中四星级1座、三星级17座、二星级10座、一星级1座),2009年12月16日第三批共评出旅游星级厕所21座(其中四星级2座、三星级9座、二星级9座、一星级1座)
  3.旅行社
  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新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对旅行社分类进行了新的规范,将旅行社只分为一般旅行社和有经营出境游资质的旅行社两类。截至2008年,湖北省有经营出境游资质的旅行社共64家,而武汉城市圈共有40家,占全省的62.5%。其中武汉市有36家,而黄石、黄冈、咸宁分别有2家、1家和1家,其他城市均没有经营出境游资质的旅行社。截至2008年底,湖北省一般旅行社共有730家,武汉城市圈共有364家,占全省的49.86%。其中武汉市197家,黄石、黄冈、咸宁、鄂州、孝感五个城市共有151家,而仙桃、潜江和天门只有16家。
  从上述关于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的硬件条件分析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在区位条件、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和旅游设施等都具有较强的优势[③],能够为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提供基础,但在整个城市圈中,对于每个城市来说,武汉市的核心地位较为突出,能够发挥极化作用,而仙桃、潜江和天门三个城市的硬件条件相对薄弱,不利于城市圈旅游联动。
  (五)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特定区域或行业所拥有的影响和决定投资运行系统健康成长并取得最优预期效益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有机复合体。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等五个方面,在此,仅以武汉经济条件为例。2008年武汉城市圈GDP占湖北省比重61.50%,武汉城市圈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占湖北省的42.76%、63.90%、66.25%。而在武汉城市圈中,武汉市GDP占56.80%,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占19%、57.62%、65.41%。武汉城市圈历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均占到湖北省的60%以上。而且武汉城市圈历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也都占到湖北省的60%以上。
  (六)联动机构
  随着武汉城市圈的获批,湖北省省委、省政府立刻作出了联动机构方面的政策响应,成立了一个领导九个城市的“圈办”,即: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领导小组。2008年年末开始,武汉城市圈的九个城市开始着手安排互派干部挂职,首批集中组织互派了23名干部挂职锻炼[④]。武汉市派出的为正处级实职,其他市派出的干部为市直综合部门和县市区领导班子成员,直管市派出的干部为市直部门或乡镇(街办)主要领导成员,挂职时间为一年,实行派出单位与接收单位双重管理,以接收单位管理为主。这样的做法目的就是为了整合组织资源,发挥管理机构的优势,进一步强化武汉城市圈“一体化”的思想观念,以便随着武汉城市圈的不断发展,能够使联动效应互相渗透,逐步形成整齐划一的联动机构组织。
  三、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内容
  旅游联动是区域旅游发展的象征和代表,已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与战略。由于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中的九大城市所面对的经营环境具有复杂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而且这九大城市都是独立的社会与经济实体,有着自身的利益和经营偏好。因此,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必须有一定的有效形成机理。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的形成可以分为旅游目的地自发型和政府主导型两种类型。旅游目的地自生型旅游联动形成的诱因包括通过旅游资源的邻近和便利吸引而形成、通过旅游目的地市场细化与融合而形成、关键旅游目的地的衍生与交替而形成等。政府主导型旅游联动形成的诱因包括通过大旅游目的地的拆分与组合而形成、通过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形成、通过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导向而形成等。在众多与旅游联动形成的因素中,关系网络和专业分工是最主要的两大驱动力要素,它们直接关系到旅游联动的形成与发展。
  (一)关系网络:旅游产业联动形成的核心驱动力
  网络是神经生理学和计算机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线路与节点是网络的基本构成要素,网络就是由线路与节点共同构成的特殊组织结构。在武汉城市圈的发展过程中,九个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可以看作是众多的节点,而旅游资源的串联和旅游交通通道则可以被看成是线路。因此,伴随着武汉城市圈九大城市的发展,在区域内部与外部,由于要素(资金、技术、人才等)流动而形成的各种关系,统称为区域发展的关系网络。
  区域关系网络主要包括:经济关系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无论是经济关系网络还是社会关系网络,都有助于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的产生。创新型的区域关系网络则有助于旅游联动快速形成,并且能够有效增强武汉城市圈的竞争力,并逐渐形成旅游组团与集聚优势。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的形成最根本的是要强化其网络化的形成过程,无论是从区位的选择,还是从经济关系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我们都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的网络化主要凸显的是其内生外向型发展的趋势,即以武汉市为中心,其他八个城市自发形成网络关系结构,并进而形成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的网络化,顺势将联动效应向外界延伸。
  1.经济关系网络与旅游联动形成
  结合区域范围内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合作与共生,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的经济关系网络的基本形态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1)旅游目的地联结成的产业链条
  由于专业化的分工,武汉城市圈九大城市中的某一个城市仅仅负责某一旅游产品生产的某一个环节,不同的生产环节组合起来,共同形成该旅游产品的产业链条。武汉城市圈九大城市以旅游产品生产为核心,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这在某种形态上表示为武汉城市圈内旅游专项线路的组合,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线路的组合并非单纯的旅游景区或景点的串联,而是进行旅游产业上下游分工,结合武汉城市圈内具体旅游目的地进行有针对性的产业链条的打造。比如,武汉、黄冈、孝感等城市可以联合开发名人文化旅游,围绕旅游六大要素做文章,进行相互的串联与交织;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鄂州和咸宁等城市进行携手合作,模仿丝绸之路的做法,开发三国古战场旅游线路;黄冈、黄石、孝感、仙桃等城市就可以联合开发生态旅游产品线路,每个城市在生态旅游线上做一个节点,专门贡献某一类型的旅游产品。
  (2)旅游企业围绕原材料供应、生产与销售所形成的利益整体
  旅游资源基础的提供、旅游产品的即时生产以及旅游产品的销售在武汉城市圈范围内分属不同的专业化旅游公司,这些专业化的旅游公司围绕供产销三个环节组合成为一个有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的经济整体。这种利益整体强调的是旅游企业在旅游产品的利益链条上的合作,与旅游目的地生产链条上的合作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黄冈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为例,黄冈市的一些县级城市甚至镇一级的城市的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如红安县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七里坪镇),那么原材料的提供就由这些资源丰富的区域来提供,而在“生产”与“组装”时,更多考虑非衍生产品本地生产、衍生产品则纳入到高一级的行政区域去进行生产,而最后的旅游产品销售除了在本地销售外,则会依据客源市场的定位,在武汉城市圈的主要热点城市进行。
  (3)生产或销售同种旅游产品的旅游企业在武汉城市圈某个区域内聚集
  虽然旅游企业之间的旅游产品类型和旅游产品档次不一样,但是在技术与流程上却有相似之处。以咸宁温泉旅游开发为例,大大小小围绕温泉做文章的企业在这里聚集。有开发小型温泉泡池的,有开发大型温泉酒店的,有销售温泉产品的旅行社,也有销售泡温泉所用设备的。这些围绕温泉发展的旅游企业虽然自己都有独立的销售网络,但他们在技术和对象上都具有共性。因此,它们聚集在一起,可以考虑建立销售联盟,互相推介产品,共同组织技术人员的培训等来提高整体的战斗能力。这种模式在武汉城市圈其他区域范围内也应该得以推广和尝试,综合开发出多个具有竞争实力的旅游产业集群。
  2.基于经济关系网络的旅游联动形成机制
  基于经济关系网络,旅游联动的形成主要靠武汉城市圈九城市之间的广泛合作,进而形成具有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的经济联合体。
  旅游目的地合作是形成旅游联动的基础。在武汉城市圈范围内,中小型旅游目的地占据了旅游目的地数量的较大比例,目前,这些中小旅游目的地还没有较多地考虑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减轻来自大旅游目的地的各种压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大旅游目的地(九大城市)往往可以依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选择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对武汉城市圈范围内的其他中小旅游目的地的依存度不大,其所采取的合作主要是区际范围内的合作。中小旅游目的地只有在不断的合作中,建立良好的经济关系网络,才能形成综合的集聚优势,才能促进旅游联动的形成。
  从经济关系网络的角度来看,武汉城市圈九城市之间的联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基于旅游产品生产的分工与交易合作;另一种是基于新时代技术和资源共享的旅游项目技术提升合作。基于分工与交易的合作是通过合作博弈来实现的。武汉城市圈范围内,中小旅游目的地由于实力较弱,旅游目的地之间分工明细,往往都有各自的旅游业务领域。必须要有一种基于旅游业务的合作关系,使这些中小旅游目的地能够构成一个完整的利益共同体。基于技术和资源共享的合作,旅游目的地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而合作的主要依据是产业特征或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实力,如,旅游目的地依据自己的实力加入某一技术平台,与其他旅游目的地共同享受技术带来的成本降低优惠。这种基于新技术的合作主要依托互联网来形成,互联网为武汉城市圈内的各旅游目的地构建经济关系网络提供了一改传统模式的新方式。
  武汉城市圈范围内的现有中小旅游目的地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提升其竞争力,对处于新兴的旅游目的地来说,寻找合作机会则显得更为重要和关键。新兴的旅游目的地一方面由于旅游开发才刚刚起步,规模不大,没有与更多的旅游投资开发商以及旅游分销商建立良好的市场关系;另一方面专业化的旅游开发能力不强,旅游景区和景点还不具有吸引力,卖点尚不突出,还需要从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得到其他旅游目的地甚至是整个武汉城市圈的大力支持,因此,这些新兴的旅游目的地的不断发展和提升必须要依靠良好的经济关系网络来实现。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合作所形成的良好的经济关系网络,将区域范围内的旅游目的地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使其形成一个区域的共生联合体[⑤](图2),这正是旅游联动形成的动力所在。在旅游经济活动中,不同的旅游目的地之间由于某种发展需要建立和形成相互作用的关系,旅游目的地之间也会由于各种原因和条件集聚在一起而形成旅游联动,并在一定价值链的作用下,共同生存、同谋发展。
  从旅游联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其实质就是一个共生系统。为了弥补旅游目的地自身实力的不足,降低旅游开发和旅游产品推介成本、提高旅游信息化程度,旅游目的地特别是中小型旅游目的地在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以及其他领域方面联合起来,通过优势互补而形成一个具有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的利益联合体。这样,旅游目的地才能通过资源共享和技术共用等手段,使其关系从单纯的竞争方式转向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而促进旅游联动的形成。

  3.社会关系网络与旅游联动形成
武汉城市圈范围内的旅游目的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旅游目的地与地方政府之间、旅游目的地和中介服务组织之间以及旅游目的地员工与员工之间,通过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形成旅游目的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网络。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基本形态:
  (1)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可以推动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的形成和发展。武汉城市圈内的旅游目的地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优势建立强有力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而将这种社会关系转化为社会资本。我国传统的旅游目的地基本上是以地缘关系和政府关系(政缘)来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这有利于网络优势在区域范围内迅速扩散,为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的形成不断创造条件。旅游目的地信誉也为他们之间能够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
  (2)旅游企业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
  武汉城市圈内旅游企业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主要表现为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中间服务商、旅游教研机构以及其他相关企业等形成的制度支持网络。旅游目的地政府为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旅游中间服务商为武汉城市圈旅游产品推介提供销售支持,旅游教研机构为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提供人力和科研支持,其他相关企业组织则提供信息、金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所有这些组织的支持所形成的关系网络都将是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形成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
  (3)员工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
  基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同样也可以在旅游企业员工之间形成强大社会关系网络。在武汉城市圈范围内,由于多数旅游目的地将会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而不同旅游目的地的员工之间也存在着良好的社会关系,比如导游作用牵引、行业协会撮合、旅游会议搭桥、旅游网络互通等都可以将这种社会关系良性化。旅游企业的员工与员工之间,可以形成旅游目的地内部或跨旅游目的地的非正式组织,进而扩展成为具有很强渗透力的社会关系网络。
  4.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旅游联动形成机制
  基于社会关系网络,旅游联动的形成主要靠组织与组织之间、旅游目的地之间以及旅游目的地员工之间的以政缘、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网络(图3)。
  武汉城市圈内的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都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无论是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还是旅游企业的员工,对本旅游目的地和武汉城市圈的支持都会有助于构建武汉城市圈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网络。各种组织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对旅游目的地进行支持,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相互支持,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形成的庞大的非正式组织对旅游目的地的支持,都是社会关系网络构建的基础。多种形式的社会支持,使武汉城市圈内的旅游目的地之间可以形成相互信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协调发展机制。社会关系网络正是在这种相互协调发展的机制下,不断构建并发展起来的。
  由社会支持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网络,使武汉城市圈范围内的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旅游目的地之间由于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作为纽带,相互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并且,在这种信任关系的基础之上,旅游目的地开始广泛寻求合作的机会,进而使强大的社会关系网络逐渐转变成为经济关系网络。武汉城市圈内的各类组织之间的横向合作和纵向推进,使旅游目的地获得更多来自于外部的社会支持;旅游目的地之间良好的信用关系,就有了进行更为深入合作的可能;员工之间的非正式组织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就会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员工之间的广泛交流。这三者共同作用,使社会关系网络成为推动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

  (二)专业分工:旅游联动形成的辅助驱动力
  在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地理位置靠近的旅游目的地,可以通过有效的信任机制,加快信息传递,推动相互的交往,促进知识溢出。知识的外溢,反过来促进旅游目的地专业分工的深化。分工细化与知识溢出的双向作用,促进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着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的不断形成与演进。
  旅游联动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的产物,它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累积的演化过程。在这一演化过程中,旅游联动的强大动力来源于分工与专业化产生的开发报酬递增。交易费用[⑥]在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的形成中成为一个核心要素。随着交易费用的递减,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距离开始不断缩短,朝着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开始聚集,旅游联动在武汉城市圈范围内不断形成。分工围绕交易费用这一核心,主要分两个步骤来推动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的形成:
  1.旅游目的地距离缩短,交易效率提高,促使旅游目的地集聚
  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是其分工与合作的主要障碍。武汉城市圈范围内理性的旅游目的地在把距离作为与其他旅游目的地合作的障碍时,无疑,交易成本(如运输成本、信息不对称等)成为其考虑的首要因素。当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距离较大时,外围旅游目的地可能会选择自己进行旅游目的地开发或控制整个经营的所有环节,而不会考虑与其他旅游目的地之间进行分工与合作。但现实的旅游目的地发展状况以及旅游目的地规模不断扩大的内在需求,使外围旅游目的地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寻求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合作。因此,旅游目的地通过缩短距离,从外围不断向本区域靠近,交易费用不断降低,交易效率不断提高,旅游目的地之间专业化分工就能到位。
  2.旅游目的地加强合作,有效拉长产业链条,促使联动形成
  当专业化分工程度较高时,交易效率依然受到旅游目的地的广泛关注,武汉城市圈内的旅游目的地之间可以广泛合作。专业化分工从两个方面加速了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合作。一方面,分属不同产业的旅游目的地之间,由于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产生负责旅游产业链条上的生产环节,旅游目的地充分意识到,由于受到资源限制,只能在自身价值链的优势环节培育核心能力,并不断加深同其他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互补关系,并努力去开发新的旅游方式,才能够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竞争能力。武汉城市圈内的旅游目的地的这种合作意识,可以有效地拉长产业链条,促进旅游联动在武汉城市圈范围内形成。另一方面,属于同一旅游开发领域内的旅游目的地之间,在专业化分工的趋势下,也开始将竞争与合作作为共同发展的两种生存手段。这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进一步细化了旅游产品市场,使旅游目的地之间开始意识到,即使是属于开发领域,也可以从旅游产品差异方面入手来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因此,同一开发领域的不同旅游目的地之间,在专业化分工的趋势下,开始其多元化发展策略。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通力合作,旅游目的地在武汉城市圈范围内的聚集逐渐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促进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形成(图4)。

  由此,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的形成机理的主要驱动要素是关系网络和专业分工。如果能将这两大要素合理有效组织起来,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效益必将较好地发挥出来。
  四、促进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的基本措施
  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发展需要对圈内所拥有的旅游资源进行再次整合,将其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在小范围内进行整合,以便形成旅游开发的着力点,进而逐步实现地方之间的合作,避免造成在局部范围内旅游资源的浪费与重复建设。旅游资源往往具有互补的特征,武汉城市圈应充分把握资源的这一特点,不断扩宽旅游开发的广度,避免孤立开发,使旅游业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得到有效配置。比如,在引进新的重大旅游项目时,充分考虑武汉城市圈整体布局,加强项目客源定位、市场细分等工作的规划论证,尽量充分考虑武汉市以外的其他八个城市,避免武汉城市圈内同类项目过多产生恶性竞争。拿武汉市东西湖区来说,就已经有东方马城、高尔夫城市俱乐部、武汉水乡旅游城等重大旅游主题公园项目,今后在重大旅游项目牵引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在保证东西湖区主题公园旅游集散地的发展目标的同时,适当考虑武汉城市圈内的其他区域。另外,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的跨地区重新组合,也表现在能够设计出具有新颖性、时代性、主题性的旅游线路,这样才能够将旅游资源进行再次串联,实现真正的旅游联动。
  (二)包装升级旅游产品
  武汉城市圈旅游产品的包装升级,包括:各联动主体从武汉城市圈旅游整体发展着眼,在更高层次上重新划分旅游功能区块,使武汉城市圈旅游功能更为突出,以确保武汉城市圈旅游产品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各旅游目的地原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整合成武汉城市圈的旅游精品;不断充实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包装升级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附加值;并对产品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旅游线路,共同向外推介等。
  武汉城市圈旅游市场的联合开发包括:对待武汉城市圈的旅游客源市场而言,以武汉城市圈内的九个城市为单位,共同开展客源市场调研、联合制定宣传促销方案,协同举办旅游推介会,以共同的旅游主题形象对外进行旅游营销,培育共同客源市场,不断努力开拓新的客源市场,并不断提高客源市场的档次,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对武汉城市圈内部客源市场而言,九个城市之间应该在观念上打消彼此孤立发展的念头,取消不正常的经营壁垒,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共同培养当地居民的旅游开发意识,相互宣传,提高居民的出游率。
  (四)共同营造旅游环境
  武汉城市圈旅游环境是否和谐,关系到其旅游联动能否真正实现,它是武汉城市圈发展旅游产业的氛围,能够烘托出整个城市圈对待旅游开发的精神面貌以及开发热情。从这个角度来讲,它主要包括武汉城市圈的旅游形象、各主要城市的市政建设、城市交通建设以及跨城市的交通建设、文化建设与融合、精神文明建设、旅游教育发展等方面。构建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的大环境,可以促进旅游生产与服务要素在各城市之间的合理流动,并且能够不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武汉城市圈内实现旅游产业成果共享,不断为广大旅游者服务,进而不断提高武汉城市圈的知名度,增强武汉城市圈旅游吸引力。
  (五)综合治理旅游产业
  武汉城市圈在旅游联动的资源、产品、市场和环境方面做的再好,如果不能够最终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改善彼此之间的合作发展关系,最终还是无法实现真正的旅游联动。因此,旅游联动落到实处需要对武汉城市圈内旅游产业进行综合治理,而这种综合治理的关键就是打造一个无障碍、无分歧、无保护的旅游协作区。从湖北省政府角度来看,主要应该抓紧时间成立武汉城市圈联合政府组织或决策组织;从湖北省旅游局的角度来看,应该积极制定武汉城市圈旅游旅游联动发展配套战略,积极将《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行具体实施;从九城市的角度来看,应该积极建立与湖北省政府相匹配的旅游联动对接机制,通过搞好旅游行业管理,举办大型旅游节庆活动,来提高影响力;从旅游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各类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旅游电子运营商以及旅游供应商等都应该积极加强合作、交流与整合,努力形成更大范围内的旅游集团或连锁公司,以提高旅游企业一致对外的经营实力。
  综上所述,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就是在行政区划上九城市独立存在,其他方面则以区域旅游合作为基础,以资源为核心,以产品为吸引,以市场为依托,以环境为根本,进行一体化整合开发。结合旅游六大要素而言:在“吃”方面,形成各个区域特色饮食,形成产品序列与组合包装,做到既全面又有特色;在“住”方面,形成各个区域内的酒店数量匹配,酒店价格协调,酒店客源互送等;在“行”方面,实现无障碍旅游交通,这是整个联动的核心所在;在“游”方面,进行资源整合,形成线路串接,避免重复开发和产品同质;在“购”方面,依托本地资源,形成特色购物卖场,九城市品牌卖场在其他城市自由开放,政府给予优惠条件,使旅游购物商品无障碍流通;在“康体娱乐”方面,打造九城市中的康体娱乐基地[⑦],实现大范围内的康体娱乐资源整合;在“旅游教育与培训”方面,实现师资力量九城市无障碍共享,适时构建旅游教育师资力量系统和旅游人才服务系统,集结九城市的旅游人才优势,为九城市旅游综合协调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在所有这些要素的联动过程中,旅游交通作为联动轴,起着要素组合、资源共享的优化协调与便利传输作用,是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反应体系
  五、完善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的反应体系建立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知,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必须要旅游圈内九城市之间的互动,此外还要在互动与耦合的基础上实现旅游产业一体化,也就是产业合作、产业融合。因此,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必须要各旅游目的地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各个方面做出反应。这不仅有助于将旅游联动落到实处,更重要的是一旦旅游联动机制有效形成时,武汉城市圈内各政府机关都能够很好地建立反馈机制并对联动所产生的效应进行把握。因此,笔者认为,政府联动反应、交通联动反应、产品联动反应、服务联动反应和宣传联动反应等应该是对于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的最佳政策反应内容。
  1.建立互动机制。武汉城市圈九大城市政府部门,特别是旅游主管部门,应该充分接受来自城市圈主管部门的有关旅游产业开发方面的信息,同时加强对与旅游产业开发有信息的对接。目前,从各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开发情况来看,首先是互动的意愿不足,其次是缺乏与互动有关的预案,再次是缺乏互动的实际行为。在互动意愿方面,武汉城市圈九大城市的旅游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加强交流,广开言路,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在互动预案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到九大城市之间的旅游发展实际情况,多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互动活动与方案,并充分考虑到互动之后的差距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在互动行为方面,九大城市之间应该多开展切实可行的旅游交流活动,不仅可以是政府之间的、旅游企业之间的,还可以是民间的。比如,在旅游区的开发方面,九大城市就缺乏互动,没有广泛交流,导致目前武汉城市圈范围内旅游景区雷同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在旅游者心目中形成一种印象就是,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景点众多,但真正可以去玩一玩的却不是很多。这就是问题之所在。
  2.形成耦合机制。耦合是互动的后一个步骤。有互动的意愿,也做了互动预案,也采取了切实可行的互动行为,但一定要形成互动效果。这就需要靠“耦合”。以往很多旅游开发项目中存在一个问题,旅游区之间的交流非常广泛,但碍于合作的基础不对等,没有互动的内容可以作为支持,既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值得借鉴,也没有失败的教训可以吸取,这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比如,在温泉旅游开发项目中,武汉市有失败的案例,但也有成功的案例,武汉城市圈在重点整合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温泉旅游集散地的过程中,是否有对这种旅游区之间的“耦合”性做过充分的思考?又如在进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时,武汉市周边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石榴红村。但据笔者所知,武汉城市圈其他八大城市的旅游目的地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并未与石榴红村进行过“耦合性”思考,既没有与石榴红村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又没有仔细探索和研究其开发模式,只是走马观花地观赏之后,模仿与抄袭其开发思路,并未结合当地的资源特色来开发适销对路的乡村旅游产品。在这一点上,目的地政府应该多从政府层面来加强组织、联络与协调。因此,在互动的基础上,形成耦合机制,是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中政府部门特别是旅游主管部门需要重点考虑的。
  3.构建一体化机制。一体化机制的形成是互动、耦合的最终结果。没有互动与耦合作为基础的一体化,是没有根基的一体化。因此,武汉城市圈旅游目的地政府需要充分考虑重点推动一体化机制的形成[⑧]。第一,需要建立一套一体化的领导班子来逐步推进工作,在行政上形成对接制度。第二,建立一体化决策机制,以领导班子为基础,辅之以旅游发展咨询委员会,对于武汉城市圈大的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和旅游开发项目进行群体思考,科学决策。第三,建立一体化协调机制。推动联席会议制度的形成,建立各城市企业间的行业协会不断完善与交流,为旅游企业搭建合作与交流的平台。第四,建立一体化合作机制。可以考虑设立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构建和完善旅游管理制度和法规一体化平台,搭建旅游市场一体化平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平台和旅游服务标准一体化平台。第五,建立一体化投资融资机制。转变武汉城市圈各旅游目的地政府职能,强化市场监管职能,广泛吸引旅游项目投资,建立武汉城市圈范围内的旅游项目开发库,避免重复建设。第六,建立网络运营一体化机制。从目前的情况来,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的网络化运营非常不理想,网络平台搭建不够完善,旅游目的地网上交流和网上宣传都做的不够,需要重点考虑利用网络打造武汉城市圈综合服务化信息平台。第七,建立一体化的人才对接机制。武汉城市圈九大城市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建立城市圈范围内的旅游人才流动机制,确保武汉城市圈旅游人才稳定。第八,建立一体化环境保护机制。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应该在旅游环境保护与监管方面下功夫。
  从总体上来讲,建设满足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发展要求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不断推进武汉城市圈各种交通线路的一体化发展。强化旅游交通在旅游产业联动中的轴心和纽带作用,确保旅游客源在各旅游城市之间无障碍流动。第一,需要考虑加强武汉市与其他八大城市之间的交通联动,特别是在未来随着城市圈城际铁路的开通,武汉城市圈将能够较好地形成一小时旅游圈层。第二,加密城市圈其他八个城市之间的交通联动,特别是潜江与天门之间、仙桃与天门之间、咸宁与天门、潜江、仙桃之间、鄂州与黄冈之间、黄冈与孝感之间的交通运输线路,形成它们之间的道路网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武汉城市圈内部的交通运输线路畅通无阻。第三,加强旅游客运交通信息方面的联动。目前,武汉城市圈九大城市之间虽然在旅游客运交通信息处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保证旅游客源的流通,如开设旅游班车,统一调配旅游线路。但由于工作尚未做细,导致旅游客运不伦不类。武汉城市圈九城市交通部门需要在客运信息方面做好统一规划与部署,加强信息沟通与合作,确保即便是在旺季,也能够很好地提高旅游客运运力。第四,在各种交通线路建设方面加大投入。特别是抓紧武汉城市圈九城市之间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武汉市四环路建设,确保武汉市与周边其他城市的空间距离进一步缩短。加快水路交通建设,结合长江和汉江沿线旅游景观建设,逐步形成沿长江旅游带、沿汉江旅游带,使其与周边城市形成带状、网状旅游开发趋势,同时做好沿线码头和港口建设,提高旅游基础设施的档次与品位。
  从旅游开发的空间布局上来看,武汉城市圈旅游产品布局应该是由九大城市的旅游产品布局综合形成,但就目前的实际来看,还需要强化关系网络和专业分工。需要站在大武汉城市旅游圈层的角度宏观考虑,将武汉市作为整个城市圈旅游系统的游客集散中心,同时其他八个城市的主城区需要形成相应的配套集散中心,这样能够保证旅游产品开发之后能够吸引更多客源。但仅仅只有旅游集散中心是不够的,最主要的还是要有受游客欢迎的旅游产品,这就需要武汉城市圈九大城市之间通力协作,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形成合力。武汉市的旅游产品重点打造都市文化之旅,以楚文化、知音文化、市民文化、科教文化、宗教文化等形成文化核心产品。黄冈、黄石、鄂州、孝感、咸宁等鄂东、鄂南、鄂北城市主要打造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温泉文化、孝文化等文化旅游产品。天门、潜江、仙桃三大城市则主要打造江汉平原农业生态文化,如茶文化等。
  武汉城市圈旅游产品联动需要做好如下工作:第一,构建完善的旅游产品开发体系。武汉城市圈应该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开发生态观光旅游(自然生态观光、历史文化观光、城市风貌观光等)、休闲度假旅游(滨江、滨湖、温泉以及城市休闲、乡村休闲等)、商务会展旅游(旅游节庆、旅游展会、商务会议等)、文化体验旅游(温泉文化体验游、生态文化体验游、三国文化体验游、宗教文化体验游、科教文化体验游等)等四大主导产品谱系,重点强化旅游产品的差异性,使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之间的旅游产品能够形成互动,促进旅游产业广泛交流,实现旅游产业整体联动发展。第二,强化专项旅游产品建设。在武汉城市圈范围内,重点搞好科教文化旅游、工业旅游、温泉度假旅游、生态休闲旅游、红色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和体育休闲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特别是要在武汉城市圈内找到相关旅游产品的典型类型,进行重点包装和打造。第三,完善旅游产品线路组合。借鉴《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思路,重点开发中国旅游精品线路,如“中国长江三峡”之旅、“中国名山名水”之旅、“中国都市休闲”之旅;开发中部特色产品线路,如大别山红色文化之旅、三国文化经典之旅、中部山水魅力之旅等。着力开发城市圈内主题旅游产品线路,如山水生态滋润之旅、荆楚文化滋润之旅、城乡生活滋润之旅等。
  1.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在“十二五”期间,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发展,需要政府放下架子,切实深入到旅游消费者心中,为他们设想,考虑他们的真实需求,甘当服务员角色,为旅游景区景点以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多考虑、多设想、多帮扶。
  2.强化旅游企业服务意识。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联动发展,需要旅游企业规范自身行为,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合法经营,强化旅游服务意识,重点搞好武汉城市圈范围内的酒店、旅行社、娱乐场所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强化对服务人员的培训。
  3.强化服务协同意识。武汉城市圈内每个旅游服务场所如果仅仅只从自身服务质量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是不够的,需要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指引下,加强在城市圈范围内的旅游服务意识提升合作,使城市圈九大城市以及下属各区县、各旅游景区景点之间在旅行社接待、导游服务、住宿安排和旅游行程等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化服务体系。
  4.强化售后监督服务意识。武汉城市圈应该考虑设立统一的服务监督电话和监督体系,保障旅游者在城市圈范围内的旅游安全和旅游权益。
  5.强化网络服务意识。武汉城市圈内各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都应该利用网络进行相互交流与沟通,并借助网络平台提高服务效率与水平。
  1.集中整合营销资源。第一,可以考虑成立武汉城市圈联络协调委员会,每年在黄金周期间召开城市圈互动协调会议,制定相应统一的宣传促销方案,以最低的宣传成本,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第二,统一策划武汉城市圈对外旅游形象,进行整体推广。第三,统一包装旅游线路,进行整体打造。第四,统一旅游商品设计,进行整体包装,集中展示,联合推介。
  2.树立整体旅游形象。通过形象化、差别化、规范化、整体化等手段对武汉城市圈的旅游形象进行塑造与定位。重点突出武汉城市圈的地方文化,切忌单纯将九大城市的旅游主题形象进行简单叠加,可以考虑以“荆楚文化汇集地,中部城市旅游圈”作为其主题形象。此外,武汉城市圈旅游整体形象的塑造需要加强对MI(理念识别系统)、BI(行为识别系统)和VI(视觉识别系统)进行集中策划和规范。
  3.集中推广整体形象。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应该集中力量,建立以提升城市旅游形象为目的,建立政府、企业联合的宣传促销机制,可以考虑如下措施:第一,定期组织推介会、游园会、旅游文化节、旅游论坛、旅游展销会等活动,构筑旅游宣传促销平台。第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宣传促销战略,积极参与湖北省旅游局组织的各类宣传促销活动。第三,整合旅游资源,实现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交通等宣传促销互动。第四,开展网络促销。不断完善旅游网站,精心编印旅游地图、旅游指南、旅游画册,制作旅游光碟。
 
作者简介: 邓爱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①]资源来源:根据湖